2024-01-1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運動科學時代 - 傳統體感式訓練還有存在的空間嗎?

raw-image


洪一中提到現在臺灣的球員「比較被保護」,連正常的酸痛都要停止練息,以慢跑為例「小腿脛骨韌帶」酸痛的例子,跑太多就會痠痛,現在防護員會說那叫「疲勞性骨折」,但以前那個年代選手只要喊酸,教練就會說跑不夠繼續跑,結果真的跑到最後就不痛了。洪一中接著指出,他認為「日本的棒球」比「美國的棒球」還要強,MLB只是因為市場最大,所以是棒球最高殿堂;日本目前是WBC奪冠最多國家,且現今最強的棒球員大谷翔平是日本人。



當運動科學遇到傳統土法煉鋼,會發生什麼碰撞跟火花呢?記得看到這篇新聞的時候,相關留言最主要內容的就是「過時的概念,都什麼時代了還在殺豬公?現在是運動科學的時代好嗎?


運動科學是什麼呢?是對於人類競技運動進行科學化分析的一個綜合性學科,要把各個科學領域的知識,應用到運動比賽上面,以提升運動表現。然而這真的是一套比較好的方式嗎?傳統體感式訓練比較差嗎?其實不論是美式訓練模式、還是日式訓練模式,都可以發現選手的身體素質固然提高了許多;但是動手術的比例也提高了很多。致力於推動運動科學跟數據化的情況下,球隊的勝利比率並不見得比較高,選手能夠旅外的能力即便提升了也不足以穩定的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還有甚麼因素是可以納入考量的呢?


  1. 首先是「運動員是人,不是機器」這句話想說的是,如果運動員是機器人,那麼輸入什麼條件、或是擁有什麼材質的組合,自然就很容易去計算出想要的數據;但可惜的是,在所有的運動場上,就算是使用機械(賽車、工具類賽事)也都是要靠運動員才能產生結果,因此過於忽略當事人的感受、或是過度聚焦在當事人客觀數據,倒不如好好注意當下的心理狀態,能否將自身能力以及器材功能發揮到最好。


  1. 另外是「社會風氣與心態」外國的月亮沒有比較圓;但外國的孩子在運動時應該是比較快樂的。在臺灣的孩子,哪怕只是投入玩樂性質、加入社區或是社團的隊伍,就似乎沒有輸的本錢、甚至家長投入程度還比選手高;但是再好的成績也只是一時。曾經在場邊跟其他朋友聊天「就算國小、國中都是一軍,到了職業層級其實幾乎都是三軍,現在是甚麼程度很重要嗎?」因此試著先放下未成年選手的成績表現,好好地跟著孩子們享受運動帶來的美好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