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寫文章實驗 v10】:Mental Boost 腦力"激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延續v7講到的每日"啟動"和"關機"程序,似乎忘記補充完剩下的兩個。


Mental boost的部分,

我用一個叫做Deepstash的app,每天早晚各一次(現在因為雞血打多了,早上一次而已),閱讀它的選讀。

通常都是生產力或身心靈的選讀,

簡單快速半分鐘的閱讀。你可以選擇繼續滑下去,它會記錄你的volume。

像是打卡或"成就",就跟上篇提到的心情紀錄Moodee一樣。


不過是英文,我不知道有沒有中文。


這邊我及時打開APP舉個例:


出現了The Magic of Thinking Big:

點進去:

出現它的quotes。

讀完往下滑。


每天選讀的文章都不一樣。


丟一個今天saved的:


英文:你永遠不能藉由對既有現實改變事情。要改變事情,就要建立一個新的模型來讓舊的不再管用。



這是實驗室,歡迎各位Homeless Cosmopolitans,意指「無家可歸的國際客」。在文字裡無家可歸是很正常的,就如同我自己從不喜歡有家可歸。這是一種人生狀態、這是一種生活模式、這裡只在乎:【不做選擇跟做出選擇有著同等的高尚】。 這裡是我個人創作工作室Studio WKL--走吻學工作室--的一部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也許就是勇敢實驗的力量。 我開始重新把以前的「用法文和英文唸維基百科」的咖啡店習慣給重拾。 有那麼些生疏,但仍然功力不減。 英文就是練習固定腔調,畢竟是母語。 法文就是練。 法文的口音練法請看我另一篇文章(好像是黑馬那篇)。 我的法文老早就有完美口音,身邊一堆法國朋友都說我法文沒口音。
前天晚上我的英文學生,現在是台積電工程師,過著社畜生活的社會菁英,以及我,無薪階級的跨界怪人,聊得分常投機。 每隔一段時間,通常是我回國後,我們會聚一次,聊一聊人生。 這樣已經五年了。
今天的主題是,「我過得如何?」 我們往往喜歡問別人:「你過得如何?(how are you doing?)」但很少人問自己:「我自己過得好嗎?」 這種社會化的必經語言趨勢,讓很多人在語言沒有跟上社會繁忙化的過程中,活得很累。 尤其是沒有人關心自己的時候,還有那些需要連結的人:
有沒有一種感覺,常常你有些許久沒聯絡的朋友或意想不到的人,突然開始開直播時,你會覺得如果點進去會很尷尬? 這期特別短,因為天氣冷打字變慢。
昨天,在失眠的前夜,我將我一直很想寫的文章投給讀者文摘。 那是我在澳洲最心心念念的故事,回頭往往最耀眼的故事。 我在與5分鐘斷線了幾天後,選用一分鐘來處理這篇我想了好幾年的文章。 想了三年,做只花了三小時。 那是2000字左右的文章,我用我從來最鄙視的方法寫它:
釋恆義:別直接前往你想要的,因為它只有一個面向(cz it's only one-sided)。 這句話對原子習慣和我的1%原則直接衝撞,卻又不衝撞。 他說:如果你想要自由,你就去追求自由,你通常會迷惘。自由要先有架構,架構中看到自由。 這跟Jordan Peterson講過的很像:
這也許就是勇敢實驗的力量。 我開始重新把以前的「用法文和英文唸維基百科」的咖啡店習慣給重拾。 有那麼些生疏,但仍然功力不減。 英文就是練習固定腔調,畢竟是母語。 法文就是練。 法文的口音練法請看我另一篇文章(好像是黑馬那篇)。 我的法文老早就有完美口音,身邊一堆法國朋友都說我法文沒口音。
前天晚上我的英文學生,現在是台積電工程師,過著社畜生活的社會菁英,以及我,無薪階級的跨界怪人,聊得分常投機。 每隔一段時間,通常是我回國後,我們會聚一次,聊一聊人生。 這樣已經五年了。
今天的主題是,「我過得如何?」 我們往往喜歡問別人:「你過得如何?(how are you doing?)」但很少人問自己:「我自己過得好嗎?」 這種社會化的必經語言趨勢,讓很多人在語言沒有跟上社會繁忙化的過程中,活得很累。 尤其是沒有人關心自己的時候,還有那些需要連結的人:
有沒有一種感覺,常常你有些許久沒聯絡的朋友或意想不到的人,突然開始開直播時,你會覺得如果點進去會很尷尬? 這期特別短,因為天氣冷打字變慢。
昨天,在失眠的前夜,我將我一直很想寫的文章投給讀者文摘。 那是我在澳洲最心心念念的故事,回頭往往最耀眼的故事。 我在與5分鐘斷線了幾天後,選用一分鐘來處理這篇我想了好幾年的文章。 想了三年,做只花了三小時。 那是2000字左右的文章,我用我從來最鄙視的方法寫它:
釋恆義:別直接前往你想要的,因為它只有一個面向(cz it's only one-sided)。 這句話對原子習慣和我的1%原則直接衝撞,卻又不衝撞。 他說:如果你想要自由,你就去追求自由,你通常會迷惘。自由要先有架構,架構中看到自由。 這跟Jordan Peterson講過的很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多重專案和不同作品同時進行的狀態下,我不斷練習處在當下--這是最初也是最終的自我成長技巧。 技巧不外乎一個字:NOW。 無論是禪家還是現代mindfulness技巧,看似都講求「少」以及「慢」。 但事實是,真正的那個字是「滿」以及「簡」。 如果你練習過,你會知道那是一樣的狀態。
Thumbnail
我很討厭嘆氣的人。 嘆氣代表對現狀毫無作為,只用對環境和問題的失望和焦慮嘆嗟問題,完全無濟於事。 嘴巴倒是動了,但屁股永遠黏在沙發上,眼睛盯著螢幕。一臉可憐或憤怒。 這種人最危險,不應該跟這種人接近。 他們的嘆氣看似是對外部的反應,事實是他們只靠嘆氣反應出自己打從內心對自己的毫無作為深深失望
Thumbnail
好久沒回到五分鐘文章,今天來寫一段: 身為不斷用身體擋子彈的人--如果子彈是失敗--我可以保證,失敗讓我身心靈都更堅韌。 你會問,堅韌就代表健康嗎? 我會答,堅韌可以讓我迎接更多失敗。 我不確定是否更健康,但我很確定我可以迎接更多機會。 堅韌也代表我不斷累積經驗、知識、能量。 堅韌的人未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百日百字計畫 #22 一百天一百字的紀錄,練習覺察的百日紀錄。
Thumbnail
每一次的複習或加強,就像打一支Boost針,讓記憶力回升100%!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第一次紀錄如下📝 過了12點,今天是2/15,最近在調整睡眠,等吃藥時間的時候很適合來書寫,之前有挑戰過兩次21天主題,主要是連續21天完成給自己的挑戰,這次的主題是書寫,目前想逐漸敢於說真話與心口合一,並且轉化為自己擅長的文字表達。
Thumbnail
中文翻來就是: 始終如一地維持變化。 這是身為藝術/創作家最反直覺的內在衝突。 什麼意思呢? 一般來講,所有的人類都有追求穩定和安全的內在傾向, 所有的人類也都有探求和冒險的精神。 不過,每個人的這兩個天平的兩端,也都會有個人的傾向和角度。 通常來說,大多數的藝術家都是傾向探求和冒
Thumbnail
Source: Variety I'd like to thank my terrible childhood and the Academy, in that order. 翻成中文就是「我感謝我糟透的孩童時代,以及影藝學院(頒獎者),依此順序(感謝)。」 大家都知道RDJ的生命歷程並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多重專案和不同作品同時進行的狀態下,我不斷練習處在當下--這是最初也是最終的自我成長技巧。 技巧不外乎一個字:NOW。 無論是禪家還是現代mindfulness技巧,看似都講求「少」以及「慢」。 但事實是,真正的那個字是「滿」以及「簡」。 如果你練習過,你會知道那是一樣的狀態。
Thumbnail
我很討厭嘆氣的人。 嘆氣代表對現狀毫無作為,只用對環境和問題的失望和焦慮嘆嗟問題,完全無濟於事。 嘴巴倒是動了,但屁股永遠黏在沙發上,眼睛盯著螢幕。一臉可憐或憤怒。 這種人最危險,不應該跟這種人接近。 他們的嘆氣看似是對外部的反應,事實是他們只靠嘆氣反應出自己打從內心對自己的毫無作為深深失望
Thumbnail
好久沒回到五分鐘文章,今天來寫一段: 身為不斷用身體擋子彈的人--如果子彈是失敗--我可以保證,失敗讓我身心靈都更堅韌。 你會問,堅韌就代表健康嗎? 我會答,堅韌可以讓我迎接更多失敗。 我不確定是否更健康,但我很確定我可以迎接更多機會。 堅韌也代表我不斷累積經驗、知識、能量。 堅韌的人未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百日百字計畫 #22 一百天一百字的紀錄,練習覺察的百日紀錄。
Thumbnail
每一次的複習或加強,就像打一支Boost針,讓記憶力回升100%!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第一次紀錄如下📝 過了12點,今天是2/15,最近在調整睡眠,等吃藥時間的時候很適合來書寫,之前有挑戰過兩次21天主題,主要是連續21天完成給自己的挑戰,這次的主題是書寫,目前想逐漸敢於說真話與心口合一,並且轉化為自己擅長的文字表達。
Thumbnail
中文翻來就是: 始終如一地維持變化。 這是身為藝術/創作家最反直覺的內在衝突。 什麼意思呢? 一般來講,所有的人類都有追求穩定和安全的內在傾向, 所有的人類也都有探求和冒險的精神。 不過,每個人的這兩個天平的兩端,也都會有個人的傾向和角度。 通常來說,大多數的藝術家都是傾向探求和冒
Thumbnail
Source: Variety I'd like to thank my terrible childhood and the Academy, in that order. 翻成中文就是「我感謝我糟透的孩童時代,以及影藝學院(頒獎者),依此順序(感謝)。」 大家都知道RDJ的生命歷程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