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年長者的晶體智力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重啟人生》一書在開始就告訴我們,人在年輕時會擁有較高的「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擅長邏輯推理、彈性思考與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與創意;當年紀增長,流體智力會衰退。此時取而代之的是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主要是運用過去所累積知識庫存的能力,而且晶體智力會隨著年紀增長一路攀升,要到人生非常晚期才會下降,甚至完全不會衰退。因此,作者Arthur Brooks主張,人生應該隨著年紀增長而有不同的職涯,而非從頭到尾都做一樣的工作。那年長者應該要從事哪些事情呢?

Brooks引用了一位西元前的羅馬哲學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的說法,西塞羅堅信老年要做三件事:首先,這個時期應該致力於服務他人,而不是閒散度日;其次,晚年最大的禮物是智慧,長者的學問與思想將帶來豐富他人的世界觀;最後,在這個階段,我們天生的能力是提出忠告,輔導、建議與教導他人,但目的不是累積金錢、權力或名聲等世俗的報酬。

我覺得西塞羅隨然生活在西元前,但提出的看法卻能為現在人所用。特別是醫療發達的現代,人的壽命不斷的延長,過往許多因應工業時代所發展的觀念(像是退休),應該有所改變。在西塞羅的想法中,人到晚年不應該閒散不做事,而是應該服務他人。同時做的事情也不要跟年輕時一樣,而是應該將過往的智慧與經驗為他人提供忠告、輔導或建議,重點是不要累積金錢、權力或追求傳統中所定義的「成功」。

Brooks在《重啟人生》一書中,最難的是改變自己對於渴望或追求成功的想法。特別是年輕時越成功、地位越崇高的人,如果無法理解不同階段所追求的成功是不一樣時,心裡的失落感會越大。除此之外,我認為,年紀較長之後,更要學習如何與年輕人相處,特別是如何適切的提供可以讓年輕一輩接受的建議。我看過許多年長者好意的為年輕人提供意見,但卻常常落入暢談「當年勇」或是說教,如此一來,除了提供好意的感覺不見了,反而讓年輕一輩認為難以接受。我們過去都曾經抗拒過父母親的「好意」,但我們自己往往也落入相同的情境,用我們自以爲是的方式對晚輩說教。這部份,我自覺心態上面要調整,提供建議的目的是希望對方可以變得更好,但假如對方連我們的意見都聽不進去,就不可能有任何的變化。

如果我的人生第二曲線是要提供建議藉以幫助他人,我需要更精進自己的表達能力,提醒自己不要常常陷入「說教」或不斷強調「當年勇」的情境。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avatar-img
18會員
39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雖然我們都會受到年齡所導致體力與智力上衰退的影響,但年長者並非一無是處,《重啟人生》的作者Auther Brooks發現,年長者通常善於詮釋他人所提出的點子,甚至於比原創者闡釋的更好。因此,首先我們要知道年長之後,我們擅長的部份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Brooks引用了心理學家Cattell在1971
隨著年齡增加,身體的狀況會開始衰退,體力慢慢變差,過去可以熬夜幾天的,現在變成一天睡不好就感覺全身無力。肌肉也逐漸流失,過去可以輕易搬起的東西,如今卻搬的氣喘噓噓。而比身體走下坡更難以讓人接受的是,自己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優秀,記憶力大幅衰退,除了常常忘記對方的姓名之外,也無法像年輕時那麽有創意來面對職
當我們建立習慣之後,我們的某些行為會自動化,自動化的好處,是我們會越來越熟悉這一個行為;但缺點則是隨著自動化程度越高,我們會落入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當一個行為自動化之後,我們對於回饋會變得不敏感,我們不會注意到要如何讓這個習慣變得「更好」。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就提及:某些研究顯
有大量的學者在研究,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將習慣持續,而大部分人卻難以保持動力?《原子習慣》一書中指出,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習慣的難度: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這個其實用手機上的遊戲就可以明瞭,一開始遊戲不能太難,要盡量設計的讓使用者願意玩下去,然後隨著使用者的技巧越
在《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作者BJ. Fogg提到影響行為的三要素:B(行為)=M(動機) * A(能力) * P(提示)。其中,「小習慣」的目的,主要是針對一些「能力」要求比較高的習慣,為了讓這些習慣更容易養成,所以作者建議由「小」著手。作者Fogg在書中所提出的例子即是,他每次吃東西後,會要求
當你想要養成好習慣或戒除壞習慣時,即時性懲罰可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透過「習慣契約」,找到問責夥伴一起助你達成目標,並使用自動化問責策略來幫助自己。本文將介紹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並分享一位成功減重的企業家的故事以供參考。
雖然我們都會受到年齡所導致體力與智力上衰退的影響,但年長者並非一無是處,《重啟人生》的作者Auther Brooks發現,年長者通常善於詮釋他人所提出的點子,甚至於比原創者闡釋的更好。因此,首先我們要知道年長之後,我們擅長的部份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Brooks引用了心理學家Cattell在1971
隨著年齡增加,身體的狀況會開始衰退,體力慢慢變差,過去可以熬夜幾天的,現在變成一天睡不好就感覺全身無力。肌肉也逐漸流失,過去可以輕易搬起的東西,如今卻搬的氣喘噓噓。而比身體走下坡更難以讓人接受的是,自己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優秀,記憶力大幅衰退,除了常常忘記對方的姓名之外,也無法像年輕時那麽有創意來面對職
當我們建立習慣之後,我們的某些行為會自動化,自動化的好處,是我們會越來越熟悉這一個行為;但缺點則是隨著自動化程度越高,我們會落入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當一個行為自動化之後,我們對於回饋會變得不敏感,我們不會注意到要如何讓這個習慣變得「更好」。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就提及:某些研究顯
有大量的學者在研究,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將習慣持續,而大部分人卻難以保持動力?《原子習慣》一書中指出,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習慣的難度: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這個其實用手機上的遊戲就可以明瞭,一開始遊戲不能太難,要盡量設計的讓使用者願意玩下去,然後隨著使用者的技巧越
在《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作者BJ. Fogg提到影響行為的三要素:B(行為)=M(動機) * A(能力) * P(提示)。其中,「小習慣」的目的,主要是針對一些「能力」要求比較高的習慣,為了讓這些習慣更容易養成,所以作者建議由「小」著手。作者Fogg在書中所提出的例子即是,他每次吃東西後,會要求
當你想要養成好習慣或戒除壞習慣時,即時性懲罰可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透過「習慣契約」,找到問責夥伴一起助你達成目標,並使用自動化問責策略來幫助自己。本文將介紹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並分享一位成功減重的企業家的故事以供參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時間的淬鍊,有的人圓融了也成熟了,充滿著智慧的光,但有人卻是隨著年紀漸長,越發的尖銳,全身地雷難以相處...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Thumbnail
什麼是元智慧? 許多人都理解,知識是什麼,它可以是IQ測出來的智商分數,可以是數學能力很強,也可能是反應很快,能夠舉一反三,又或者是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最後還有可能是邏輯能力非常好的人,但這些都僅僅局限於知識,而通常我們說的一個人有智慧,最常用的可能是長者,說他們有生活的智慧,但是我現在覺得這有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什麼現代人會在年輕時就開始對哲學產生興趣,以及為什麼壯年人口也會開始研究哲學。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於社會和教育的看法,並指出對於現實的認識是研究哲學的動機之一。
Thumbnail
「人生始於強,終於壯。」 前陣子閱讀《壯世代之春》這本書時,對於書中提到「壯世代」的概念,感到十分新奇與認同! 以前的教科書,總是輕易地將65歲以上的人定義為「老」,現在大概還是如此。然而,看看身邊的父母與親朋好友們,以及過往在社區進行田調時認識的熟齡朋友們,總是分享許多豐富的退休生活,以及
Thumbnail
原來我們很多成年人一直都用錯方法學習了! 多數人都會有以下的迷思:人上了年紀之後記性不好,所以學習也會沒效率。但是我們人的大腦在30歲之後,要用的是不同的「大人式學習法」。邁入中年之後,大腦在理解、判斷等能力會達到巔峰,此刻不再是依賴青少年時期的「學生腦」,而是要轉為運用「大人腦」。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時間的淬鍊,有的人圓融了也成熟了,充滿著智慧的光,但有人卻是隨著年紀漸長,越發的尖銳,全身地雷難以相處...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Thumbnail
什麼是元智慧? 許多人都理解,知識是什麼,它可以是IQ測出來的智商分數,可以是數學能力很強,也可能是反應很快,能夠舉一反三,又或者是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最後還有可能是邏輯能力非常好的人,但這些都僅僅局限於知識,而通常我們說的一個人有智慧,最常用的可能是長者,說他們有生活的智慧,但是我現在覺得這有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什麼現代人會在年輕時就開始對哲學產生興趣,以及為什麼壯年人口也會開始研究哲學。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於社會和教育的看法,並指出對於現實的認識是研究哲學的動機之一。
Thumbnail
「人生始於強,終於壯。」 前陣子閱讀《壯世代之春》這本書時,對於書中提到「壯世代」的概念,感到十分新奇與認同! 以前的教科書,總是輕易地將65歲以上的人定義為「老」,現在大概還是如此。然而,看看身邊的父母與親朋好友們,以及過往在社區進行田調時認識的熟齡朋友們,總是分享許多豐富的退休生活,以及
Thumbnail
原來我們很多成年人一直都用錯方法學習了! 多數人都會有以下的迷思:人上了年紀之後記性不好,所以學習也會沒效率。但是我們人的大腦在30歲之後,要用的是不同的「大人式學習法」。邁入中年之後,大腦在理解、判斷等能力會達到巔峰,此刻不再是依賴青少年時期的「學生腦」,而是要轉為運用「大人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