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談為什麼要寫論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近年來廣設大學與研究所的結果,造成博碩士論文的產量倍增。從民國75年度的六千篇,85年的一萬四千篇,快速增加到目前的每年五萬多篇」(頁231) 。「依據內政部統計,2014年底,國內碩博士人口達123.7萬人,十年內國內就多了72.5萬多位碩博士生,成長率高達140%,25歲至34歲年齡層,每十個人就有一人擁有研究所學歷。」廣設研究所後,研究生增加了,相對的論文數量也增加了,但是,為什麼研究生要寫論文呢?而論文之於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研究所畢業和沒唸過研究所的根本差異在於,研究生寫過論文,而未念研究所的人沒有。或許有人會說,大學時做過畢業專題或小論文,算不算是一種「論文」呢?我認為這之間還是有本質上的差異。以建築系的畢業設計為例,從大四下的「畢業設計專題」課程中,先擬定畢業設計可能的方向,接著在學期末找老師,找到老師後,依各老師上課的方式與時間,定期安排與學生會面討論畢業設計(約一周兩次)。大五上學期決定設計的議題、基地以及初步設計概念與配置,大五下學期則逐漸將概念空間化,回答議題的空間問題,並在多次的上課、草評、交流評、系評中來回修正畢業設計,最後請校外的專家學者進行最後一次公開的大評圖。至此畢業設計才算告一段落,至於其後的畢業設計展覽,我倒認為比較像是辛苦一年之後的派對,對於畢業設計本身其實可有可無。


  那麼論文與畢業設計差在哪裡呢?同樣需要一位指導教授(設計課老師)、需要文獻回顧(議題研擬)、需要研究方法(訪談、問卷、如何將概念量化、可操縱化)、需要發現與討論(從議題提問到以空間操作回答)、需要口試(評圖),似乎可以說畢業設計的訓練與研究生論文的訓練沒有太大的差異。訓練的方式的確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我認為論文與畢業設計根本上的差異在於─論文具有「學術」價值,而畢業設計沒有。並不是說畢業設計沒有價值,畢業設計對於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自我學習的能力依然非常有幫助,但是對於他者,甚至未來想從我的畢業設計之上探討相關議題的人而言,其價值就不若論文來的有影響力。關鍵在於論文普遍具有的「標準化」與「嚴謹性」的特性,且論文研究提出的是一套理論,而畢業設計則無此學術性的特性(學術化的畢業設計可以另寫一篇文了,在此就不加贅述)。


  為什麼研究生一定要寫論文?這與研究所的存在價值有關,但其矛盾在於,此價值常與個人的目的有所衝突。有人進研究所是要躲兵役、希望工作起薪高、滿足親戚朋友的期望等,而更多的是看同學去考研,然後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反正畢業後也不知道要幹嘛,考上後就去念看看。畢竟社會依然充斥著學歷等與能力的扭曲價值。然而有多少人是為了學術研究而唸研究所的呢?在每10個人就有一人研究所畢業的今天,研究所不再以通往學術巨塔為唯一目的。試問,有多少研究生是為了學術而踏上研究之路呢?有多少大學生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念研究所呢?研究所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研究生涯之於我的人生又是什麼呢?當研究生未自問這些問題的時候,其結果便是研究生在看待論文的方式與真心想往學術發展者所看待論文的方式有所不同,導致論文的質量並未隨著數量而提升。那麼,什麼是研究所的存在價值呢?


  研究所存在的價值,得先從研究生與大學生的不同談起,什麼是研究生必備的能力呢?畢業設計與論文皆有培養學生解決問題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論文因其學術的特性,更加深了解決問題與自我學習能力的深度外,我認為最主要的差異在於,研究生擁有與整個學術架構結合的能力。


  研究生需具備閱讀該研究領域最新文獻、期刊的能力,尋找文獻資料並加以分析判斷理解的能力,從中發現該研究領域之餘學術甚至社會的「位置」為何,進而探討該研究相關與可解決的議題,最後形成新的理論。新並不是指在前無古人的基礎上研究,而是在知識具有累積性、普遍性的前提之下,在既有的理論中,依研究生個人的經驗、知識、提問、方法,為該領域的知識向前推展。


  之所以任何學科的研究都要寫論文的原因在於,知識是具有累積性與普遍性的。讓知識能夠具有累積性與普遍性,關鍵便在於論文的「標準化」與「嚴謹性」。論文具有固定格式,例如1.前言2.文現回顧3.研究方法(論)4.發現與討論5.結論(與建議)6.參考書目(或參考文獻)。此好處在於,讓之後的研究者,能夠迅速的理解該論文所探討的問題與提出的理論,及其理論尚未談及的是什麼,可做為未來研究者更深入研究的方向。簡單說,論文就像一塊墊腳石,能夠讓後人站在前人上看得更高、更遠。而嚴謹的文獻來源以及審查,保障了該論文的可靠度,對於之後的研究者若欲檢證該論文的效度而有所依據、判準。唯有確實的標準化與嚴謹性,才能夠讓知識擁有新知識的可能。


  論文之於人生的意義為何呢?以我為例,建築系畢業之後,在具備解決問題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之後,的確幫助我在離開校園,依然能夠不斷學習與進步。但是,越學習便會越發覺,在不同專業領域知識之間「普遍性」的困難。普遍性的困難來自於,僅具備大學的能力之下,我僅得以針對我有「興趣」的知識閱讀,也就僅會得到我有「興趣」的相關知識,而無法得知該知識在知識、學術架構之下所在的位置為何,其與我本身的專業知識又有什麼關係?彼此間的向量為何?簡單來說就是,在知識的網絡中,我僅知道很多點或線,而無法將知識串成一整個面。雖然這並不影響自我學習時享受知識的快樂,但是卻無法得知我有興趣的知識在學術脈絡中,到底算是一門正道還是旁門左道,因為我並沒有具備「學術」的能力。我對於研究所畢業之後,所能夠對我人生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希望我能夠在面對各種不同的知識時,不僅止於興趣上的了解,還能夠有能力自我研究該領域的知識,在知識累積性與普遍性的前提之下,各專業的知識與知識之間,也具有累積與普遍的關係。在學了這一套學術方法之後,便能夠拓展我看世界的眼界的深度與廣度,讓我們在往後的人生,能夠擁有更好選擇的可能與體驗學海無涯的樂趣。

參考資料:

王祖龍(2011)〈研究所與研究生的意義〉

https://twghome.pixnet.net/blog/post/29933503?fbclid=IwAR0OnmzjYVQPpD1soIl3SuuL4e8vxWBuatNAwOaXoaKiZSS-bVizvgTAyr0

2017/1/21


avatar-img
49會員
57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大學的時候,系上有位同學對我說,「每次看到你的FB都覺得你過得很精彩。」我想他可能是覺得我常到處往外跑,分享登山社或騎單車到處「拋拋走(台語)」的照片或遊記,與ㄧ般窩在系館熬夜的建築系學生「活」得不太一樣吧。建築系學得是建築設計,但是矛盾的是,我們常常無法好好的「設計」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
美國哲學諮商專家伊利特.科恩 (Elliot D. Cohen)曾表示:「行為和情緒問題的根源在於不合理的思維。」行為和情緒的好壞、合理與否早就決定於我們的思維了,所以古人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其讀書並非單指讀書這個行為,而是指讀書之後能夠藉由「思考」書中的知識,獲得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學家,其研究卻在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凸顯了一個關鍵的事實─人類在決策過程中並非理性的,即便在看似理性的經濟行為中,決策大多數還是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等情緒所影響,導致不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根據2015第七期第一次台灣社會變遷調查,針對問題:「我們想請教您一些對民主政治的看法。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1.不管什麼情況下,民主政治都是最好的體制。2.在有些情況下,獨裁的政治體制比民主政治好。3.對我而言,任何一種政治體制都一樣。」結果顯示,在2,034位18歲以上的受訪者中,認為「
前天美國超級高鐵公司Hyperloop One於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首次測試了超級高鐵(hyperloop),無殼金屬滑車以時速186公里花了1.9秒飆過914公尺的規道,計畫最終將加速至時速1125公里,到時候繞行台灣一周(1139公里)只需約一小時。高速鐵路公司預計在2019年開始運送貨物
大學的時候,系上有位同學對我說,「每次看到你的FB都覺得你過得很精彩。」我想他可能是覺得我常到處往外跑,分享登山社或騎單車到處「拋拋走(台語)」的照片或遊記,與ㄧ般窩在系館熬夜的建築系學生「活」得不太一樣吧。建築系學得是建築設計,但是矛盾的是,我們常常無法好好的「設計」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
美國哲學諮商專家伊利特.科恩 (Elliot D. Cohen)曾表示:「行為和情緒問題的根源在於不合理的思維。」行為和情緒的好壞、合理與否早就決定於我們的思維了,所以古人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其讀書並非單指讀書這個行為,而是指讀書之後能夠藉由「思考」書中的知識,獲得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學家,其研究卻在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凸顯了一個關鍵的事實─人類在決策過程中並非理性的,即便在看似理性的經濟行為中,決策大多數還是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等情緒所影響,導致不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根據2015第七期第一次台灣社會變遷調查,針對問題:「我們想請教您一些對民主政治的看法。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1.不管什麼情況下,民主政治都是最好的體制。2.在有些情況下,獨裁的政治體制比民主政治好。3.對我而言,任何一種政治體制都一樣。」結果顯示,在2,034位18歲以上的受訪者中,認為「
前天美國超級高鐵公司Hyperloop One於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首次測試了超級高鐵(hyperloop),無殼金屬滑車以時速186公里花了1.9秒飆過914公尺的規道,計畫最終將加速至時速1125公里,到時候繞行台灣一周(1139公里)只需約一小時。高速鐵路公司預計在2019年開始運送貨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在UCLA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在2024年7月就滿兩年了。 這兩年托老闆程光教授的福, 有了非常多帶學生的機會,算一算也帶了15個學生。 透過帶學生的經驗, 我也認識到各式各樣的學生各自的優缺點。 許多學生會到我們實驗室找研究實習, 不外乎就
Thumbnail
記錄一下近兩個月準備碩士論文計畫書的過程。 到了碩二下,離開了全職工作後,終於能全心投入時間來書寫了。所謂的碩論計畫書就是指論文的前三章,在兩年的在職專班課程中,分別有一年級的研究方法論、進階生物統計學,以及二年級的論文寫作課,為碩士論文寫作做各方面的預備。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寫論文的過程以及我在寫作過程遇到的想法和困難。包括論文的章節完成進度、時間管理、專注力問題以及對文獻的閱讀。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其他也在寫論文的人。
Thumbnail
於去年11月中初次口考中,接收到了些建議,當下覺得整個大顛覆,讓我陷入焦慮之中,哀怨著為什麼教授不早在前幾次看論文的時候就先說😮‍💨(後來想想好像也沒有那麼顛覆,畢竟也只寫了一章哈哈) 認命之後便開始找相關資料、看相關文獻,一路到了今天…看是看了一些,也有大概一個底了,但還是真的拖了太久了!
Thumbnail
對於每個研究生而言,能夠寫謝誌的時候,應該是非常非常興奮且慶幸的時刻吧? 格式規範的要求寫著: 碩、博士班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期間,獲得指導教授、其他師長及家人或親友 們有實質幫助研討及啟發的感想,內容力求簡單扼要,以不超過一頁為原則。 這畢竟意謂著「終於可以畢業了」的吶喊在裡頭,但不知為何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在UCLA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在2024年7月就滿兩年了。 這兩年托老闆程光教授的福, 有了非常多帶學生的機會,算一算也帶了15個學生。 透過帶學生的經驗, 我也認識到各式各樣的學生各自的優缺點。 許多學生會到我們實驗室找研究實習, 不外乎就
Thumbnail
記錄一下近兩個月準備碩士論文計畫書的過程。 到了碩二下,離開了全職工作後,終於能全心投入時間來書寫了。所謂的碩論計畫書就是指論文的前三章,在兩年的在職專班課程中,分別有一年級的研究方法論、進階生物統計學,以及二年級的論文寫作課,為碩士論文寫作做各方面的預備。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寫論文的過程以及我在寫作過程遇到的想法和困難。包括論文的章節完成進度、時間管理、專注力問題以及對文獻的閱讀。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其他也在寫論文的人。
Thumbnail
於去年11月中初次口考中,接收到了些建議,當下覺得整個大顛覆,讓我陷入焦慮之中,哀怨著為什麼教授不早在前幾次看論文的時候就先說😮‍💨(後來想想好像也沒有那麼顛覆,畢竟也只寫了一章哈哈) 認命之後便開始找相關資料、看相關文獻,一路到了今天…看是看了一些,也有大概一個底了,但還是真的拖了太久了!
Thumbnail
對於每個研究生而言,能夠寫謝誌的時候,應該是非常非常興奮且慶幸的時刻吧? 格式規範的要求寫著: 碩、博士班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期間,獲得指導教授、其他師長及家人或親友 們有實質幫助研討及啟發的感想,內容力求簡單扼要,以不超過一頁為原則。 這畢竟意謂著「終於可以畢業了」的吶喊在裡頭,但不知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