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學會設界線:與母親的情感糾葛中找到自我

學會在母女關係中設立界線

學會在母女關係中設立界線


前言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實如此,在繁忙的家庭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扮演了許多未經挑選的角色。有時候,這些角色使我們背負起過重的負擔,忘記了自己原本的面貌。但是,當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角色,並嘗試尋找那些真實的自我時,我們又會發現什麼?

我將分享我的個人經歷:從無意識地承受家庭的情緒負擔,到有意識地選擇對自己負責。在這個自我覺察的漫長過程中,我透過閱讀以及心理諮商,學習到如何從兒時習得的情緒反應中解脫出來,並開始設立界線。

希望能在這裡陪伴與我有相同/類似經歷的你,如果你在閱讀我的故事時,發現了自己心中共鳴的回聲,或者你發現自己在類似的情感旋渦中掙扎,誠摯地邀請你與我分享你的感受和經歷。


扮演母親內心空缺的角色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弗朗索瓦茲.多爾多(Françoise Dolto)曾說:「兒童的心理症狀、生理症狀,是母親沒有說出口的謊言。」更說道:「孩子明白母親沒有明說的一切。」所以對母親而言,孩子有時也扮演了填補或補償母親內心空缺的角色。摘自:《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Chapter1-關於母親的情緒

「孩子有時也扮演了填補或補償母親內心空缺的角色」,而我扮演的是爸爸“陪伴”的角色,自有記憶以來,爸爸真的很少在家陪媽媽,所以從小媽媽就會對我說許多事情,不管那些內容我記得與否,當時的狀況確實只有我可以聽媽媽說。

我代替爸爸陪伴媽媽,聽媽媽訴說她的心情故事,逛媽媽想去的地方,去見媽媽想見的朋友,漸漸地媽媽的感受變成我的感受,媽媽的情緒也成了我的情緒。


情緒的模仿和乘載

女孩在認知或覺察自己的情緒之前,一般會將母親這個對象的情緒與自己畫上等號,認為那就是自己的感受。換言之,她們將自己也帶入了母親的狀況中。她們逐漸無法認清自己的情緒,最終過著在他人的情緒與反應下察言觀色的生活。摘自:《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Chapter1-關於母親的情緒

憶起孩提時代的我,從小就過著看大人臉色的生活,唯有仔細閱讀他們的情緒,才得以找到在家中生存的方式。

在我的記憶中,有幾個事件我記憶猶新。我阿嬤是位非常喜歡別人做面子給她的人,有次她在對客人講述事情的時候,不自覺地流了淚,記得我當下的反應是:跟著哭!雖然外面的行為是在哭泣,但我內心湧上一股異樣感,覺得自己很可悲,需要這樣生存。但在我哭了之後,聽見客人對我阿嬤說:「妳孫女好孝順喔,知道妳難過,陪妳一起哭。」我邊哭邊偷看我阿嬤的反應,看見她露出驕傲及滿意的神情時,我就知道我做對了,我學到:阿嬤很滿意我這樣做。在那之後,這樣哭泣的“表演行為”,就經常上演。

一直以來一直都認為媽媽的情緒是我的責任,我得幫忙分攤甚至背負他的情緒。我是媽媽的情緒出口,這個行為模式已經成為彼此的習慣了。媽媽遇到事情慣性找我抱怨,即使我重複聽過多次、聽得厭煩,也不能表達我的感受,但凡我想表達:「我聽得很煩,妳不要再說了」,都會換來媽媽強力反彈,她會表達:「聽我說一下又會怎樣,我也只有妳可以說。」

學會設立界線前的我,只好壓下心中不適的感覺,一面說服自己“如果沒有我的話,媽媽就沒有依靠了,所以我必須站在她身旁”,即便這讓我覺得沈重、力不能勝,還是得咬牙,撐起媽媽的情緒。透過分享我的故事,希望幫助大家看見,情感的模仿和承擔會讓我們遠離自我,不清楚自己是誰。


結語

至於我是如何開始練習設立界線,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並不是握拳立志說:「好!今天開始我要好好立界線!妳(媽媽)的情緒給我自己處理,不要來找我。」就有辦法真的劃出一條明確地界線。劃界線除了需要先意識到媽媽的情緒是她自己的,她必須要自己處理之外;從前媽媽可以這樣對我,為什麼今天開始不能這樣對我?我們這樣的改變,對媽媽來說是陌生的。彼此都需要時間適應新的相處方式。


在你的家庭中,你是否也曾扮演過某種角色,以滿足家人的情感需求?這種角色扮演如何塑造了你今天的自我?


我是S小姐,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或者你願意與我一起在這段旅程上前進,請不要吝嗇你的愛心,並追蹤我的專欄。

你的每一次點讚和追蹤都是對我創作的巨大鼓勵,也讓我知道我們是在一起的。在這個連繫的旅程中,你的支持和互動是我最珍貴的動力。讓我們一起分享、學習,並在情感與自我認識的路上攜手前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