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讀了這本《無法送達的遺書 增訂版》後,對歷史的空白也越來越在意。這次在無意間看到了這本書。作者訴說著的不是憤怒、不是悲傷,而是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
書名:春之夢:台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
作者:許旭蓮。2022年6月17日初版一刷。
時間軸是發生在日本統治台灣那個時候,留著台灣血的女主角-依江,因為父母雙亡,被父母的生死之交(日本人)領養,在日本(現在的橫濱)生活著。因緣際會在日本遇到了同為台灣人的男主角-政雄。後來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日戰爭、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戒嚴等,政雄因為家裡的事情必須回台灣,就這樣,一隔就是三十年。這三十年中,光是「活著」就如此艱難,更遑論追求愛情。男女主角之後各自結婚,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就在多年後原本以為在戰場上喪生的政雄,其實還活著⋯⋯在動盪的社會中,自我的身分認同
與青春
如何與戰爭
、生存
相互交織呢?
戰爭的殘酷與人生的無常,在各種電影、小說、漫畫、動畫中已經刻畫得淋漓盡致了。如:西線無戰事
、螢火蟲之墓
、阿信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
⋯⋯等。(只有想不到的劇名,沒有沒演到的劇情)但透過文字還是能感受到滿滿的情緒。現今每天都吃到的白米飯,在那個年代是奢侈。現今每天都能洗到澡,在那個年代也是奢侈。現今每天都可以安穩睡覺,在那個年代更是奢侈。在車站餓死的小孩、被戰勝國歧視的日本人、被日本人歧視的台灣人、被中國人歧視的台灣人⋯⋯誰是台灣人?
台灣人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
依照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大半輩子,然後再跟你說中國的那套才是正統?這樣的衝擊,我覺得就像是你跟家人一起生活到長大成人,然後有一天被通知:在當初的小嬰兒時期,從醫院是被抱回家的時候就抱錯了⋯⋯所以一起生活18年的人根本沒有血緣關係。也像是電影主角花了二十年要替死去的父親復仇,好不容易解決了殺父仇人,才發現他根本不是殺父仇人⋯⋯那樣的錯愕、驚恐,很難用言語形容。
以為回歸祖國能夠不再被人歧視,沒想到卻再被繼續歧視。
如果說,台灣人都被日本人與中國人歧視到底,那也好讓台灣人打從心底痛恨。但並不是所有的日本人跟中國人都看輕台灣人的。就像這本小說中的角色們,儘管是不同國籍,但感情還是好到生死相交,能幫忙照顧對方父母或小孩的那種。
除了活著的艱辛,我想,對身分認同的痛苦,大概是那個年代的人都會面臨到的難題。
也才會有後面的二二八、戒嚴⋯⋯這時代洪流的糾葛,是無法用是非對錯輕易判斷的。
從小說中看到皇民化時期的訓練、二戰前後的糧食短缺、國共內戰時的通貨膨脹、二二八時的言論限制,再對照到現在這個時代,我已經相當滿足了。
主角們身分屬於富貴人家與高知識份子(也因此能到日本讀書、生活)。這讓我也想了解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如:小吃店、賣衣店、或甚至八大產業)該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下去呢?是否被日本人、中國人當作次次等公民對待?
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那個時代的相關書籍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