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封面的「別再叫我斷捨離」。與其他收納書本不同,不教技巧,不炫耀成果,而是教讀者「轉念
」。
書名:囤物族不丟東西的整理術;
作者:古堅純子;譯者:邱香凝;2022年1月初版二刷。
內容劈頭就說:「東西不丟掉也沒關係」、「比起物品,更重要的是空間」⋯⋯
為什麼要整理?
因為東西堆到沒辦法走路了?因為看起來很亂?因為東西都找不到?
與其找理由,不如找目標/初衷。
因為想讓朋友到家作客、因為想要有個私人的空間可以看小說、因為想要有生活品質
有了動力,「整理」就不再是心力交瘁的事情。不要想著這個要留?丟掉?要想著自己設定的目標需不需要這個。舉例來說:家裡很多咖啡杯及泡咖啡的用具,自己也喜歡邀請朋友到家話嘮,便可以咖啡館為目標,進行整理,自然就不會陷入:整理好累又沒效果,而且不久後又變回原樣的惡性循環。
想打造成怎樣的環境?K書中心?有自己的喘息空間?想被自己喜歡的偶像周邊包圍?這得自己找答案,等確立目標後再開始整理。不急著將東西丟掉,將用不到但捨不得丟的東西裝箱,如果一年後都沒有動到它,再考慮要不要丟掉即可。
建立最有效動線,降低要整理的門檻。如:衣服類(脫衣、洗衣、收衣、折衣、放櫃子),或是食碗類(料理、盛裝、收拾、清潔、歸位)。這是幾乎每天都會做的事情,如果能先了解自己的生活動線,規劃順手,就會知道該怎麼整理,也就更不容易復亂。
(這時腦中有響起生活改造王中建築師出場的經典音樂嗎)
設計隨手丟的BOX
,讓惰性只在櫃子猖狂,也就不易復亂。當盒子滿就表示該整理了。
我覺得書中提出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永遠保持桌子淨空
,連衛生紙、遙控器、廣告單等都不能放在桌上。一旦只要一個東西放在桌上,就會有「沒關係,那個東西很小,不佔空間的,之後就會不自覺越堆越多⋯⋯永遠保持桌子淨空
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保持空間彈性。淨空的桌子可以拿來折衣、讀書、創作、記帳⋯⋯等,讓做事更有效率等。至於遙控器或是衛生紙這類小物,作者建議將它放在桌子旁的推車,有移動,就會下意識感覺「是暫時的」,也才會隨時整理。
有了 空間
光線能照到,視覺能看到,空氣開始流動,人腦也開始運作,一切往正向循環發展。
最後作者提到銀髪族的整理。別想著要長輩趕快丟東西,應該要先問問他想怎麼樣的生活?或許在我們看來某些發黃裂開的杯子是他們的寶貝、某些皺爛的紙張是他的寶藏。那何不建議他將這些東西陳列出來?為了能夠每日看到寶貝們,應該要開始「整理」。
輕鬆、簡單卻發人深省的暖心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