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1|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曾夫人會夢到被殺的豬嗎?

〈曾夫人會夢到被殺的豬嗎?〉2023-04-11


  幾乎每一個上過分析哲學課程的人都會知道Gettier這位聰明家伙,那篇不滿三頁的〈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 ?〉不只是影響了後續數十年的知識論討論,還讓這位沒有太多著作的哲學家拿到了大學的終身職。


  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那篇文章挑戰了傳統的知識三要件:


  (S 知道 P 當且僅當)1. P 是真的、2. S 相信 P、3. S 是證成地(有理由地)相信 P。Gettier透過兩個簡單的例子試圖去說明,傳統的這三要件沒辦法避免一種「雙重巧合下的偶然猜到」被當作知識。



  一個並非Gettier提供的例子可能可以更簡短地說明這種情況(雖然原來的論文已經很簡短了):


  「粗心的FB小編把18點的活動開始時間寫成8點,看到活動頁面的我因此有理由相信活動是8點開始。之後,因為現場設備出了一些問題,活動延後了兩個小時。八點到場的我沒有錯過任何活動,得到了愉快的一天,並且絲毫沒懷疑過自己看到的活動時間。」


  在這個故事中,我的認知符合了傳統的三要件,但多數人的知識論直覺可能不會覺得我真的「知道」活動八點開始。如果我們都能同意,上述的這種幸運不能讓我算是對這件事情有知識的話,接下來我們或許可以進一步將這裡得到的想法用在生活上的其他地方。



  試想某一天:一名爸爸想要叫他的女兒快點坐在位子上乖乖吃飯,在這時候,他想起冰箱有一個女兒最喜歡吃的布丁,於是他說「要吃完正餐才能吃點心,如果你不快點來吃飯,你就不能吃布丁」。


  聽到這句話的女兒也因為想趕快吃到布丁,所以放下玩具坐在位子上吃飯。在這個例子裡,雖然「要吃完正餐才能吃點心」並不是一句每個人都必須同意的道德規範,但至少乍聽之下不無道理,小朋友接受了、爸爸也得到他想要的結果。



  然而,如果冰箱中沒有布丁,或者爸爸沒想到冰箱裡的布丁,他還是會在那一刻說出具有相同目標的話,譬如「不乖乖吃飯就不會長高」、「不乖乖吃飯的話會拿不到聖誕禮物」或「不乖乖吃飯的話爸爸會生氣喔」。而當他說出那些話時,女兒的反應也許會不同,或者她會在心中有較多的不樂意。


  或者,在一個更糟的情況中,吃完飯才發現布丁早就過期了,今天根本沒有布丁可以吃,女兒哭著說爸爸騙人,不知所措的爸爸大聲回說「本來就應該好好吃飯,沒有布丁也應該吃」。


  也就是說,最開始的那個情況是一種偶然。那段看似在向女兒說明理由的話,其實很可能沒有真正的溝通意圖,那位爸爸每一次為了要女兒做什麼事而說的「如果你不怎樣的話就會怎樣」其實都只是那句經典的「不乖的話會被警察抓走」的變體(不知道算不算是幸運,雖然我們都聽過這句話,但多數小孩從來沒有因為沒有乖乖吃飯而被警察抓走)。布丁的那次他剛好矇到了一段好像有點道理的說法,但這樣的「好運」並不使的他說的那些話不是一些表面性與工具性的話。



  其中一種對「說謊者悖論」的回應便是走在這條思路:如果我們能從「這是一句假話」所帶來的雲霧抽離開來,去看說這句話的人在說的時候是否基於某種可檢驗的事實根基,我們就能不必因為那些邏輯陷阱而無法判斷它其實在說假話。


  那位克里特人在說謊,並非因為那句話的真假值為假,而是因為無論事實如何,他都會說那樣的話。一名「渣男」有可能偶然地愛你,但他的情話並不為真,因為他對任何人都會說那樣的話。


  雖然那個一心想要女兒快點吃飯的爸爸可能並不打算說謊,也的確去找了合適的說詞來讓女兒可以好好吃飯,但那並不讓他的話變得比較真誠,「我是為你好」和「尊重地溝通」從來不是同一回事。



  在另外一天,也許同樣是為了布丁、或者為了滿足爸爸的要求,女兒承諾他會在下一次的考試中考一百分。並且她也為此認真念書,但最後還是錯了一題。她的朋友覺得她考九十幾分很厲害,但她還是有些難過。


  在這個情況裡,女兒沒能履行她的承諾,但這並不使的她前面的承諾成為謊言。她也許錯估了自己的能力、或者對課程範圍的理解不夠充分,但「失敗的承諾」並不等同於「虛假承諾」,唯有你在說出那些話時就不打算履行,或者,你根本不在乎最後能不能履行就說出口,那才在誠信上有問題。



  曾參回到家後殺了一頭豬,是他對兒子與對教育的尊重。不過很遺憾,和豬的生死無關,甚至說話的內容無關。從她「特與嬰兒戲耳」的那一刻,夫人就已經說謊了。





延伸閱讀:

〈Pinocchio's nose〉

〈致「新時代」(一):語言、人際與責任〉

〈教養在「壓縮現代性」下的變化與階級差異:藍佩嘉《拚教養》筆記(導論部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