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鼓吹離職治百病的-《離職說明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要成為專業者,而不只是上班族,才能延長自己的"有效期限”」

如果書裡的這句話能讓你有共鳴,你應該會喜歡這本書。

raw-image


這本書是去年,我在心裡下定決定要離職時偶然看到後,開始閱讀的。吸引我注意的是封面上那句

比起「該不該辭職」,你更要做好「隨時離職都可以」的準備!

總工作年資來到1X後,心裡對職場的愛恨情仇很難一語道盡,這本書其實要探討的是我們在長長的職業生涯中,總是想著如何把工作做好,如何提供自身的價值讓公司看見,盼望著能加薪升職,往權力越來越大的職位奔去,彷彿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把自身的價值跟公司綁在一起。但我們該思考的是職場究竟代表什麼意思。

我雖然並不是那種會在意要在職場裡擁有什麼權力地位的人,但我卻是會在意自己的貢獻的人,所以慢慢的會用公司的標準,老闆的標準來衡量自身的價值,導致常覺得越工作越找不到工作的理由(當了除了必須養自己這點)


書裡先請大家思考-我是上班族?還是專業者?

作者藉著一些例子來說明職場是現實的,如果每天只是單純的當上班族,而覺得自己可以這麼一輩子過下去,可能是需要再重新衡量的事,中年後被公司辭退或公司倒閉等等問題,的確有可能發生,所以作者認為應該要朝專業者發展,而不是把目標放在公司的升遷中。

「職場(place of work)是別人打造好的地方;專業(profession)則是存在於你的身體和腦中的個人技能,是可以幫助他人而換取金錢(可賺取酬勞)的技術。現在你不應該只是把自己當成「上班族」,而應該以「專業者」來看待,人生才會成功。」

就我自己看來,成功的定義大家都不同,倒不用想說培養自己成為專業者,人生才會成功,但至少你可以很有底氣的「隨時都可以離職」。

接下來的幾章,作者提出了一些方法給讀者,去找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想要培養自己成為哪種專業者,其中有一章討論到,「我會以什麼樣的面貌離開公司?我想怎麼樣結束自己的工作生涯?」這兩個問題如同我在跟來訪者諮詢時,也會問到大概類似的問題,「以終為始」的概念,會幫助我們從我們預想要達到的未來樣貌中,去規劃出現在/近未來要如何做計劃。

書的下半部,作者寫給想要成為專業者的大家,如何自我學習?如何成為領導者?及最後一章著墨較多的離職問題,包含:離職,面對自己的時間/離職的時機點?從高峰時離開/四十歲,在職場準備未來最後十年/離開公司也有辦法活下去/不要相信多數的選擇,要信任自己的選擇

職涯上的變動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充滿不安全感的,自己在不久之前才面對過那種焦慮症快要爆發的過程,一邊想著是不是要離開公司,一邊又要擔心著下一份工作沒有著落,也不是很確定未來該怎麼走的時候,把人逼到角落的往往是情緒。讀完這本書後,大家應該都會對於上班族或專業者有不同的認知跟選擇,如同之前曾跟朋友聊到的,如果能"保證"我們乖乖當上班族,每天上下班,就能做到退休無虞,一生平安的話,那不是人生輕鬆很多嗎?但可惜的是,沒有人能保證你能做到退休,沒有人能保證你能一直待在同一個位置上,也無法保證這個位置會一直存在,這也是我們不斷尋求增進自己的技能,接收更多更新的知識,在累得要命的下班後還提起精神去進修的原因,我不會把這想成是在避免自己被社會淘汰,我反而覺得這是為了自己upgrade自己的人生。

無論大家想怎麼選擇及規劃自己的職場,想送給大家我很喜歡的哈克老師寫的書《翻過來看世界》裡的一段話:

當生命真正的呼喚、真正最值得投入的地方還沒找到的時候,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叫做「不做前面那一件事。:)



avatar-img
15會員
30內容數
我是Eve, 很熱愛學習 在這裡談談生活及職涯諮詢和相關的觀察,工作在人的一生中,佔據了很多時間,每個人都值得擁有快樂且充實的生活,而生活的一部分跟工作牽連一起,希望能陪伴仍在尋找方向的你們,寫出自己的故事。 also,我也是個芳療愛好者,把閱讀當成生命中很重要的事:)能跟大家分享交流是很開心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騷人墨客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工作或許只是你人生中的一部分,但它影響著你的收入來源、時間的投資方向以及人生的滿足度。透過不斷地尋求內心的渴望和不斷地嘗試,或許你就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路,但首先我們要先準備好上路的勇氣和地圖。
但我也意識到,每個人不是只有一條路可走,也不是一定"非得"跟著社會的主流去選擇工作職業,當你在一個位子上覺得一切都對了,那或許你不用說服別人你的選擇,只要從你工作中的狀態樣貌,就能一目了然。
工作或許只是你人生中的一部分,但它影響著你的收入來源、時間的投資方向以及人生的滿足度。透過不斷地尋求內心的渴望和不斷地嘗試,或許你就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路,但首先我們要先準備好上路的勇氣和地圖。
但我也意識到,每個人不是只有一條路可走,也不是一定"非得"跟著社會的主流去選擇工作職業,當你在一個位子上覺得一切都對了,那或許你不用說服別人你的選擇,只要從你工作中的狀態樣貌,就能一目了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覺得隨著時代的發展,單單死跟著一家企業的做法已經不行了,人們更渴望可以提早下班,發展第二專長的工作。在現有的職涯線條之外再開出一條可能性,就是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公司來經營。也許不需要成為自由工作者或自媒體,但起碼要為自己打造新的可能。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大概知道要怎麼做。 擁有個人賺錢的能力
Thumbnail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選擇離職,進入自由工作的世界,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自由工作者的生活看似浪漫,實則需要更強的自律和計劃能力。從單一收入到多元收入,從固定模式到自由靈活,這一切都需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迎接挑戰和機會。
Thumbnail
雖然不是人人的人生目標都想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但我覺得如果能夠用自由工作者的角度來思考工作跟時間的話,也會是一個學習如何為自己工作的自主人生吧,就來看看這本書能為我們帶來甚麼吧!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本書著墨於工作與自由的關係,並提供了一些實際的工作心法。這些心法可以讓人在挑戰和質疑中增進自信,進而實踐真正的自由。通過解決問題的四大層級,探索事務與人之間的關係,並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模式。這本書對於想要在工作中追尋自由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啟發。
Thumbnail
職場上,離職和轉職是人生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因為個人因素、工作因素還是其他原因,當你決定離職時,都需要謹慎處理。離職和轉職不只是換工作,更是一種職場生存技巧,注意好一些細節眉角,才能讓瀟灑的離開。。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帶你了解離職的最佳時機、提完後需要注意的事情,以及年終獎金的繳稅注意事項。
Thumbnail
透過精闢的職場生存建議,幫助讀者學會在商場和職場中保護自己,從而立足於這個利益之世界。文章中提出與人相處的觀念,以及在職場上適當地表現自己的方法,給予讀者充實的內容。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辭職的個人經驗分享,作者認為辭職不一定要等到在一個地方圓滿了才選擇離開,只要能從過程的磨難中幫助自己認知到待解課題是什麼,就已是個收穫。
Thumbnail
覺得隨著時代的發展,單單死跟著一家企業的做法已經不行了,人們更渴望可以提早下班,發展第二專長的工作。在現有的職涯線條之外再開出一條可能性,就是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公司來經營。也許不需要成為自由工作者或自媒體,但起碼要為自己打造新的可能。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大概知道要怎麼做。 擁有個人賺錢的能力
Thumbnail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選擇離職,進入自由工作的世界,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自由工作者的生活看似浪漫,實則需要更強的自律和計劃能力。從單一收入到多元收入,從固定模式到自由靈活,這一切都需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迎接挑戰和機會。
Thumbnail
雖然不是人人的人生目標都想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但我覺得如果能夠用自由工作者的角度來思考工作跟時間的話,也會是一個學習如何為自己工作的自主人生吧,就來看看這本書能為我們帶來甚麼吧!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本書著墨於工作與自由的關係,並提供了一些實際的工作心法。這些心法可以讓人在挑戰和質疑中增進自信,進而實踐真正的自由。通過解決問題的四大層級,探索事務與人之間的關係,並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模式。這本書對於想要在工作中追尋自由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啟發。
Thumbnail
職場上,離職和轉職是人生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因為個人因素、工作因素還是其他原因,當你決定離職時,都需要謹慎處理。離職和轉職不只是換工作,更是一種職場生存技巧,注意好一些細節眉角,才能讓瀟灑的離開。。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帶你了解離職的最佳時機、提完後需要注意的事情,以及年終獎金的繳稅注意事項。
Thumbnail
透過精闢的職場生存建議,幫助讀者學會在商場和職場中保護自己,從而立足於這個利益之世界。文章中提出與人相處的觀念,以及在職場上適當地表現自己的方法,給予讀者充實的內容。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辭職的個人經驗分享,作者認為辭職不一定要等到在一個地方圓滿了才選擇離開,只要能從過程的磨難中幫助自己認知到待解課題是什麼,就已是個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