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你的身體究竟怎麼了──讀《疾病的隱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COVID-19確診後,你有後遺症像是不斷咳嗽或是鼻子過敏嗎?或者長期有無緣無故頭暈、失眠、胸悶的症狀呢?而看了醫生、調整作息、健康飲食⋯⋯能夠嘗試的方法都試過,卻遲遲沒有好轉?


沒關係,你並不是一個人!在《疾病的隱域》裡,作者梅根.歐羅克(Meghan O’Rourke)以優美與誠實的口吻,描繪了自身罹患不知名疾病的生活樣貌,從她罹病中面臨生理與心理的折磨,以及和醫生、患者、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展開對話,看見在疫後世界裡,病人與醫療機構該如何一同面對未知疾病,還有患者本身該如何與自身罹病的身體相處。


▌進入慢性疾病異世界

什麼是慢性疾病?指的是當疾病的病程持續三個月以上時,通常就會用到「慢性」這個術語,常見的慢性疾病包括關節炎、癌症、糖尿病等,但假設有人罹患的疾病十分罕見,甚至沒有太多臨床病例可參考,則可能讓病患在醫病路上既煎熬又漫長。


作者在大學畢業後,某天突然感受到如同電擊一般的刺痛感侵襲他的雙腳與雙臂,之後是頭暈、疲倦、關節疼痛、記憶力下降、夜間盜汗、顫抖,後來甚至長了蕁麻疹,才發現自己的家族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史,即人體的免疫反應造成發炎,進而攻擊自身的細胞與組織,最後導致疾病。

raw-image

因「自體免疫疾病」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故診斷起來特別困難,而作者的病情複雜,跑了多家醫院、作了多種診斷、從西醫到替代療法,最終才確定是萊姆病,也是醫學界有史以來數一數二具爭議性的疾病之一,而後又被診斷出患有關節活動度過大型先天結締組織異常症候群(特徵為膠原蛋白異常、關節活動度過大、疼痛與疲勞)。


然而確定了診斷,卻只是個開始。


▌治癒的阻礙

作者在書中誠實分享了自身的醫病經驗,閱讀過程裡不僅能感受到他的無力感,也在他與每個醫生的溝通中,深刻看見並不一定能夠互相理解的斷裂感,也加上女性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比例較高,當作者在求醫時,也不時遇到被醫生忽視、被認為「你的身體沒有問題,只是太憂鬱罷了」、甚至是被質疑在裝病⋯⋯疫情後出現了只有這個時代才有的特定疾病或是病徵,然而在可能因為時間關係必須快速下定論的情況下,使得醫學界並不能夠好好傾聽患者的疾病史,而當患者渴望醫生能夠理解他所訴說的症狀與痛苦,但科學卻在此刻保持沉默,患者又該如何走向治癒?

raw-image

在求醫的過程中,作者也加入了網路社團,在社群裡,世界各地的病友分享著各自的苦痛,「倘若罹患的是自體免疫疾病,這時候我們的敵人到底是誰呢?難道真的要與自己的免疫系統為敵嗎?而你代表的是自己的免疫系統還是那些正在受到攻擊的器官?在這種情況下,你到底是誰?」


生病是寂寞的,而罹患為人所知甚少的疾病更讓人難以理解,面對反覆不定的痛苦與時好時壞的身體,作者描述這就像是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加上罹病並不是靠努力就能獲得健康,必須先承認自己生病這個事實,並接受當中的反反覆覆,做一個稱職的患者,才有機會跟信心與疾病共存。


▌在文字裡走向療癒

為了緩解身體上的苦痛,作者在本書中除了訴說自己的罹病與醫病故事,也與眾人分享了古今中外論及疾病與療癒的文獻與詩歌──

阿爾馮斯.都德:「對當事人來說,疼痛永遠都像剛剛出現一樣鮮明,然而對於周遭的其他人來說 卻不是如此,除了我以外的所有人,都已對我的痛苦習以為常。」──《傷痛之地》(In the Land of Pain)
作家兼詩人的莎拉.曼古索(Sarah Manguso):「所有自體免疫疾病都會令人想起關於自殺的 隱喻,因為這種疾病代表你的身體正在由內而外自我毀滅。」──《另一種腐朽》(The Two Kinds of Decay)
亞瑟.法蘭克 :「身為人類,最困難的就是聆聽那些受苦之人的心聲⋯⋯傾聽確實很難,但那正是身而為人最基本的道德。」──《負傷的敘事者》(The Wounded Storyteller)


而本書書名《疾病的隱域》彷彿也是向蘇珊.桑塔格的著作《疾病的隱喻》致敬:「疾病並非隱喻,而看待疾病的最真誠的方式──同時也是患者對待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是盡可能消除或抵制隱喻性思考。然而,要居住在由陰森恐怖的隱喻構成各種風景的疾病王國而不蒙受隱喻的偏見,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寫作此文,是為了揭示這些隱喻,並藉此擺脫這些隱喻。」

raw-image

作者在前言也提到,這是一本關於如何與疾病共處,而非根治或消滅疾病的書,盼能透過自己的故事,讓大眾理解為何某些疾病總是難以獲得妥善的診斷與治療,也向醫學界呼籲,在新冠病毒重創世界的此刻,該是時候重新省思照顧患者的治療方針,以能夠更精準診斷病情,患者並不是客人,所以不會總是對的,而也要醫生足夠誠實,願意面對自己做了什麼、忽略了哪些線索、認知到治療可能造成的傷害,才能夠成就所謂良好的醫療照護,才能夠走向真正的療癒和共存疾病。


raw-image


avatar-img
14會員
41內容數
▍上班賣書下班看書的愛書人 ▍壓力太大就會狂煮飯 ▍早上不能喝奶但燕麥拿鐵殼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書書與它們的產地 的其他內容
《在家不要談政治》探討在親密關係中如何處理政治立場的差異,作者透過不同政治立場的家庭及伴侶的故事,提供了改善溝通的建議,並分享了面對政治差異時的心得。
《三個不結婚的女人》以有趣幽默的方式呈現出單身者的生活與日常,無論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都能在本作裡獲得安慰與療癒,放下原本的「將就」,開始對自己的人生好好「講究」。
《泅泳夜空的巧克力飛船魚》以五個短篇故事中描寫人們渴望自由、卻又受困於現實無法逃脫的生活,作者把五種魚類的習性和特色融入故事,把人們生活的日常比喻成一個個水族箱,傳遞出在友情、愛情、親情、關係、生死裡等等的不容易,為了活下去,要多麽努力才能擁有在世界泅泳的勇氣。
社會中充斥各式各樣的社群軟體,以及善用社群軟體作為社交工具以及影響力的重要性。文章提到現代人的社交工具技能,以及社群軟體帶來的影響力,提及了KOL、內容創作者背後的龐大人數。文章還闡述了社群媒體對人類的劣根性,加速了人類在爭名與奪利上的比較,以及前所未有的孤獨感。
年初讀《宛如星辰的你》,思緒飄到從未去過的瀨戶內海,在溫柔的海景裡,交織出的是綿長的情感與無盡的思念,讀完有種莫名的救贖感,也像是緊繃的生活裡的調劑,生活再如何困難,好像又可以前進。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在家不要談政治》探討在親密關係中如何處理政治立場的差異,作者透過不同政治立場的家庭及伴侶的故事,提供了改善溝通的建議,並分享了面對政治差異時的心得。
《三個不結婚的女人》以有趣幽默的方式呈現出單身者的生活與日常,無論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都能在本作裡獲得安慰與療癒,放下原本的「將就」,開始對自己的人生好好「講究」。
《泅泳夜空的巧克力飛船魚》以五個短篇故事中描寫人們渴望自由、卻又受困於現實無法逃脫的生活,作者把五種魚類的習性和特色融入故事,把人們生活的日常比喻成一個個水族箱,傳遞出在友情、愛情、親情、關係、生死裡等等的不容易,為了活下去,要多麽努力才能擁有在世界泅泳的勇氣。
社會中充斥各式各樣的社群軟體,以及善用社群軟體作為社交工具以及影響力的重要性。文章提到現代人的社交工具技能,以及社群軟體帶來的影響力,提及了KOL、內容創作者背後的龐大人數。文章還闡述了社群媒體對人類的劣根性,加速了人類在爭名與奪利上的比較,以及前所未有的孤獨感。
年初讀《宛如星辰的你》,思緒飄到從未去過的瀨戶內海,在溫柔的海景裡,交織出的是綿長的情感與無盡的思念,讀完有種莫名的救贖感,也像是緊繃的生活裡的調劑,生活再如何困難,好像又可以前進。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個關顧健康至極致的母親的小故事
Thumbnail
人生無時時刻都在面對,而我們也只能面對
Thumbnail
你是否曾因為覺得「只是小症狀」,而忽略了健康的紅燈警號? 在我們追求健康的生活中,經常討論疾病和症狀,但真正理解兩者的差異的人卻是少數。這不僅是關於消除那些讓我們不適的症狀而已,更是關於深入了解並治療那些潛藏的、需要專業介入的疾病。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揭開疾病與症狀之間真相的面紗,學習如何有效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你生過病嗎? 面對不舒服的身體,你會怎麼做呢?是會好好重視、積極面對,調整生活作息,改善不舒服的狀態;還是會忽略身體的不適,用意志力支撐自己熬過去,或者吃藥緩解疼痛,度過眼前的危機就將之拋諸腦後。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Thumbnail
罹患為人所知甚少的疾病最令人難以承受的一點,就是其他人根本無法理解你的遭遇──前提還得是他們相信你真的生病了。你孤身一人困在這個彷彿永恆的另一個人生,希望他人能夠理解卻求之不得。「對當事人來說,疼痛永遠都像剛剛出現一樣鮮明,然而對於周遭的其他人來說卻不是如此」
我生病了,我知道 我應該看醫生,我知道 可是我害怕 害怕我會好起來
Thumbnail
一個關顧健康至極致的母親的小故事
Thumbnail
人生無時時刻都在面對,而我們也只能面對
Thumbnail
你是否曾因為覺得「只是小症狀」,而忽略了健康的紅燈警號? 在我們追求健康的生活中,經常討論疾病和症狀,但真正理解兩者的差異的人卻是少數。這不僅是關於消除那些讓我們不適的症狀而已,更是關於深入了解並治療那些潛藏的、需要專業介入的疾病。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揭開疾病與症狀之間真相的面紗,學習如何有效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你生過病嗎? 面對不舒服的身體,你會怎麼做呢?是會好好重視、積極面對,調整生活作息,改善不舒服的狀態;還是會忽略身體的不適,用意志力支撐自己熬過去,或者吃藥緩解疼痛,度過眼前的危機就將之拋諸腦後。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Thumbnail
罹患為人所知甚少的疾病最令人難以承受的一點,就是其他人根本無法理解你的遭遇──前提還得是他們相信你真的生病了。你孤身一人困在這個彷彿永恆的另一個人生,希望他人能夠理解卻求之不得。「對當事人來說,疼痛永遠都像剛剛出現一樣鮮明,然而對於周遭的其他人來說卻不是如此」
我生病了,我知道 我應該看醫生,我知道 可是我害怕 害怕我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