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觀者的「我」究竟是誰?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

奇蹟課程釋義系列

-對大部分學員來說,這一課若不是他最喜愛的,就是他最反感的一課。我們在前文已經解釋過,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為了抵制童年痛苦經驗而打造出來的防衛機制,而且這個受害記憶還被我們的社會視為不可輕言放棄的神聖權利。

為此,如果認真操練今天的觀念,我們身心的存在基礎勢必岌岌可危。試想,我們若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哪有自我保護的必要?而放下所有的防衛作為之後,又會帶來怎麼樣不堪的後果!傳統心理學一向把不懂得自我保護的人視為精神錯亂,這是有其道理的。

在世人眼中,讓自己全然託付於上主之愛,確實是精神不正常,因為把超乎人世經驗的無我境界「當成」自己的真我,根本就違反了世界所認定的現實。誠實地想一想,如果我真的「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那麼,我這一生的被所作所為豈不是全成了無稽的謊言,既無意義,更無目的可言!

這也是《練習手冊》開頭的幾十課反覆重申的要旨。至此,我們終於明白為何《奇蹟課程》總是讓人讀的坐立不安,令我們忍不住對這部書或對引薦此書的人發動攻擊。因為這些理念真的會顛覆我們對自己根深柢固的信念,以及全盤崩解自己所賦予的人生意義。…


省察內心世界

有一個年輕人說,雖然,似乎我知道我知道
但我想看到的是當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時,
我知道我知道。 ——艾倫‧瓦茨

「當你省察內心世界時只需留意自己覺察到的念頭,每個都稍加反省一下,然後繼續下一個。試著不要賦予它們程度或等級之分。盡可能冷眼旁觀它們的來來去去。不要在某個念頭上流連太久,盡量讓念頭規律且平靜的流過,絕不擅自插手干預。

在你平靜地坐著觀察念頭的同時,向自己複誦今天的觀念,次數可以隨意,只要別說得太匆促即可。」

這一練習和佛教的觀心法門十分相似,也就是純然觀照心念的起伏變化。當我們在觀照心念時,身為觀者的「我」究竟是誰?這正是練習的核心。終有一天,我們會領悟出那個在觀看內在念頭以及外在現象的自己,原來就是「抉擇者」;它才是我們人類心內不斷在小我和聖靈、幻想與真相之間作選擇的主體

這個抉擇者,並不是我們平常認定的那個「我」,因為我們觀到的那些念頭並不是自己,而只是我們對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對此,耶穌設法訓練我們,要我們跟自己認定的那個小我身分慢慢拉開距離,這可說是最正面的「解離」手法了。

每當我在觀察自己的心念時,所看到的其實是小我的運作,不論它在做正面或負面的演出;而那個觀者之「我」,絕不是自己心目中所認定的「我」。它是「抉擇者」。

博客來:摘錄自《奇蹟課程釋義系列》


善知識

善知識是「不完美」的鏡子。覺悟者的功德,不在於表現智慧或慈悲的形象,讓仰慕者模仿,而是善於利用機緣,引導未悟者反觀自心。外在的世界,永遠找不到毫無瑕疵的老師,圓滿的善知識,只能透過實踐,使自己與法合一來完成。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並且強調:如來說法,皆是「無法可說」。當修道的心像善財童子一樣單純,就不會染著法塵,當下一念「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安住中道,即是諸法如義

安住中道,即是諸法如義

安住中道,即是諸法如義

歷事鍊心,不是為了追尋悟境,
雲遊四季,是依念念不取於相
證入心性不生的究竟。
當修行者在一草一木、日月星辰的幻生幻滅
覺照十方世界依空而出
不一不異,相融互入,自我並不會因此消失,
無心,是從我執、法執中徹底清醒。
不來不去,是如來面目,安住中道,即是諸法如義。 

你的修行不是為了影響世界。接受這個世界,其中包含著一切事物,所有的歡樂和罪孽,所有的天堂和地獄。在這個「一長串的屍體」中,有實驗室、冒險遊樂場、戰場、醫院和歡樂花園—一切都在那裡—你不必走出去,那只是投影

這裡」內有所有的存在、所有的層次、所有的世界、
所有的現實和所有你可能認為存在於「那裡」的非現實。



avatar-img
83會員
718內容數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語言文字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精神家園,於是,不論我們行了多遠的路,靈魂總有可棲之處。 享受獨處,張開雙臂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 iamk.cc/WfQ82C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熵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70歲的姥姥對AI動漫感興趣,是不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呢?! 我的AI Gemini 回答 : AI動漫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興藝術形式,它將AI技術與動漫相結合,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和故事情節。
靈魂「遭遇業力」的結果是,所儲存的痛苦記憶可以藉由見證相同的苦難而被喚醒。最終,靈魂對於痛苦變得非常敏感,因此,看到別人正在受苦的任何情況時,會立即有反應。 起初靈魂的反應只是「同感 (com-passion)」也就是與別人「共苦 (suffers with)」。
與我共鳴的文章將是既發人深省又發自內心的文章。它會探討人類經驗的普遍主題,例如愛、失去、希望和韌性。這篇文章將以一種既誠實又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書寫,並會讓我感覺與作者有聯繫。
每個人的業力都是自己選擇的。業力與審判無關。業力只不過是你曾經體驗的能量的延續和平衡,而如今你想體驗對立的能量來平衡它,以便你能創造一份融合,對“兩邊”都獲得理解。 業力不是審判,而是一份欲望,想要達成極性融合的欲望。體驗一件事情,並體驗它的反面。 崩潰和瓦解都是為了重建和重新裝配
聖靈透過運用小我的體系 讓你充滿著祂的慧見 轉變成另一種新的詮釋與替代技巧 你的記憶 與神一體不分的那一部分 是真實永恆性的意義 對於其他的幻相記憶 或是與轉世有關的記憶 你就不用太過於執著不放 你的記憶, 是可以重新植入 你的記憶 是可以重新轉換為愛的定義
緣起-為維持輪迴的因果動力 巴利語術語 paṭiccasamuppāda 是由 paṭicca ( pacceti 的絕對詞)和名詞 samuppāda (起源)組成。
70歲的姥姥對AI動漫感興趣,是不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呢?! 我的AI Gemini 回答 : AI動漫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興藝術形式,它將AI技術與動漫相結合,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和故事情節。
靈魂「遭遇業力」的結果是,所儲存的痛苦記憶可以藉由見證相同的苦難而被喚醒。最終,靈魂對於痛苦變得非常敏感,因此,看到別人正在受苦的任何情況時,會立即有反應。 起初靈魂的反應只是「同感 (com-passion)」也就是與別人「共苦 (suffers with)」。
與我共鳴的文章將是既發人深省又發自內心的文章。它會探討人類經驗的普遍主題,例如愛、失去、希望和韌性。這篇文章將以一種既誠實又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書寫,並會讓我感覺與作者有聯繫。
每個人的業力都是自己選擇的。業力與審判無關。業力只不過是你曾經體驗的能量的延續和平衡,而如今你想體驗對立的能量來平衡它,以便你能創造一份融合,對“兩邊”都獲得理解。 業力不是審判,而是一份欲望,想要達成極性融合的欲望。體驗一件事情,並體驗它的反面。 崩潰和瓦解都是為了重建和重新裝配
聖靈透過運用小我的體系 讓你充滿著祂的慧見 轉變成另一種新的詮釋與替代技巧 你的記憶 與神一體不分的那一部分 是真實永恆性的意義 對於其他的幻相記憶 或是與轉世有關的記憶 你就不用太過於執著不放 你的記憶, 是可以重新植入 你的記憶 是可以重新轉換為愛的定義
緣起-為維持輪迴的因果動力 巴利語術語 paṭiccasamuppāda 是由 paṭicca ( pacceti 的絕對詞)和名詞 samuppāda (起源)組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遇到挫折時,我們常怪罪他人、環境、時運,扮演受害者。但若希望成為「價值驅動型的專業人才」,不再視自己為受害者,才能回歸到英雄角色,重整旗鼓,肯定自我價值。
課前我便如實寫下自己生命中討厭的、批判的、看不順眼的... 我彙整出某種態度是我寫下做多次的感受,當然...也會不斷的冒出某些人做為代表,我整理下來有兩個人頻頻出現在我的作答當中...
Thumbnail
甚至你本人就是那個最純淨、最真相的存在,就放任這些人碰成灰吧。
Thumbnail
回憶的真實或虛假,該由誰來定義?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我們所謂的「認識自己」,都是透過和另外一個人互動相處,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樣子。某些時候,我們對那個人所做的行為,其實是讓我們能看見自己在某些特定的情境裡面,原來還存在不同的樣貌。 童年時期,我們從照顧者中感受到的愛是什麼樣子,我們模仿學習到的愛就是什麼樣子,這是記憶的複製,也會銘印在我們潛
Thumbnail
遇到挫折時,我們常怪罪他人、環境、時運,扮演受害者。但若希望成為「價值驅動型的專業人才」,不再視自己為受害者,才能回歸到英雄角色,重整旗鼓,肯定自我價值。
課前我便如實寫下自己生命中討厭的、批判的、看不順眼的... 我彙整出某種態度是我寫下做多次的感受,當然...也會不斷的冒出某些人做為代表,我整理下來有兩個人頻頻出現在我的作答當中...
Thumbnail
甚至你本人就是那個最純淨、最真相的存在,就放任這些人碰成灰吧。
Thumbnail
回憶的真實或虛假,該由誰來定義?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我們所謂的「認識自己」,都是透過和另外一個人互動相處,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樣子。某些時候,我們對那個人所做的行為,其實是讓我們能看見自己在某些特定的情境裡面,原來還存在不同的樣貌。 童年時期,我們從照顧者中感受到的愛是什麼樣子,我們模仿學習到的愛就是什麼樣子,這是記憶的複製,也會銘印在我們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