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5|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蛤蟆先生看心理

最近剛看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這本書在近幾個月很紅

要引起了許多人討論

我會被這本書吸引

是因為他跳脫了原本諮商

無聊且沒幫助的方式

而是幫你分析

讓你自己解決問題


書中提到了三種自我狀態

兒童、成人及父母

但唯獨在成人狀態才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

因為在兒童你只會重現童年的感受

像是無理取鬧、亂發脾氣

你是無法學到新東西的

在父母只會批判

像是父母會指責我們,這樣做不行,那樣做也不行

他們觀念不輕易被改變

所以在成人狀態下

你理性客觀、非情緒化的去計畫與行動

才能夠更了解自己及處理當下的情況

我很喜歡書中的兩句話


你能『停止審判』自己嗎?你能對自己好一點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我們為什麼會審判自己

可能來自父母的期待、同儕間的比較心態

過去的經驗、自我內在的批評者

我們會因為這些來審視自己

做的夠不夠好

是不是符合標準

但在這種負面自我批評及思維方式

只會越陷越深,導致惡性循環

我們應該避免跟自己對話時是父母自我狀態

而是成人自我狀態


另一句則是

沒有人能讓你不快樂,是你自己選擇不快樂

這句話或許有點難以理解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當有人批評你時你可以忽視

你也可以感到生氣憤怒

你也可以從他的話去思考

批評不代表不好

而會有什麼情緒決定權來自於你自己


我的心得是比起去諮商室,跟諮商師訴說你的故事,倒不如去思考,你在故事中你處於那個自我狀態,你要如何脫離這些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或是跟我分享你的想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SAN Y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