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8|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心理諮商:涵容帶我關掉『責任感』的痛 - Part.2



本篇為諮商奇幻旅程的第二篇,其他篇章請見

諮商心得分享:一間讓我慢慢愛上自己的「沙遊室」- Part.1

探索責任感的起源,從心理諮商開始的奇幻旅程 - Part.3

心理諮商:從溺水到畢業的成長心智之旅 - Part.4



第一次踏進諮商室,我帶入的議題是「怎麼關掉我好痛的責任感」。

在經過對談、沙盤的探索後,我有些神奇的收穫!


分享幾個片段:


(1)

某次,當諮商師同樣用「這週過得如何?」作為開頭時

我一臉自豪的說:「這週好像還不錯!」

那時是十二月,是我最喜歡的聖誕節

我突發奇想,建立了自己的小儀式

一到家就把手機調整成飛航模式

打開 Youtube 的聖誕音樂和雪夜火爐影片

調暗燈光,點上蠟燭,再打開一閃一閃的燈串

我把腳蜷縮在沙發上,抱著抱枕,彷彿進到另個時空

隔天人好像 reset 了一樣,神清氣爽

.

(2)

一次沙盤對話,當我發現自己可以「選擇」去乾沙盤時

我也因此發現我是可以「決定」自己情緒的

例如:看著代辦事項 in a mess,過去的我會「順著情緒」煩躁焦慮

但現在我「選擇」讓自己無所謂一點、放下一點

「那也沒辦法」阿Q的聳聳肩

才發現,日子好像照常,沒有天崩地裂

.

(3)

焦慮的事情層層來,加上一場崩潰的會議,我差點要原地爆炸時 🔥

不知道為什麼,情緒快要觸底時,也就悄悄滑過去了

應爆炸而未爆炸,我充滿點疑惑

「只能說真的好驚險!」我開心的跟諮商師分享

.



看我領悟得差不多,諮商師決定揭開這神秘的面紗

她跟我分享了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涵容 (containment)」

概念上像一個裝情緒的花瓶,

每個人「現有的」瓶子都不太一樣,有大有小、有彈性有緊繃


對一個人來說,最平衡的狀態應該是讓瓶子「有深度且彈性」

才能在各種情緒出現的時自我調節

如同幼兒時候在學剪紙,「涵容」也是一個技能,需要學習的

而這段諮商的過程,就是由諮商師引導的 re-parenting

透過對話與引導,讓自己重新練習與情緒相處

(*parenting 翻成教養/育兒,re-parenting 概念類似長大後的自己,再次陪伴教育)


當我開始播聖誕歌時,是一種「轉換場域」方式,幫助自己釋放瓶子的壓力

當我「決定」去乾沙子時,是主動轉換心情,減少放入瓶子的負面情緒

當我感覺情緒突然「滑過去」時,是我的瓶子有了彈性,培養了涵容


不知不覺中,涵容讓情緒不再張牙舞爪了!

如同幼兒學習剪紙,我剪出了一個窗花

讓光線照進了陰鬱的內心,生活也沒那麼辛苦了


回頭來看,在漸漸培養起涵容後

責任感好像不那麼痛了

原來責任感不是解題重點,培養涵容才是!

我彷彿像看了一場反轉再反轉的小說,原地起立鼓掌👏🏻


「最開始的題目好像解決了,你還有什麼想要討論的嗎?」諮商師問我。

「雖然不痛了,但我很好奇這樣責任感怎麼來的?跟我的關係又是什麼?」我回答。


所以,Part.1 結束,我們開啟了 Part. 2 的議題

透過小時候的記憶,繼續往下挖掘內心世界。

(系列文待續)


Photo: 泰國 Bang Saen 海灘 (credit to: 老姐 Grac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