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基督徒群體建立關係的方法,除了透過出席聚會,噓寒問暖、彼此分享之外,也十分依賴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即手機上不同通訊群組。群組之多,訊息之瑣碎,資訊性質之多元,的確給人通訊疲勞的感覺。在眾多基督徒群組之中,一個代禱群組最吸引我的注意。這群組由幾個基督徒弟兄組成,大家認識多年,一起度過年少輕狂的歲月;一起信主,經歷信仰的成長和服事的辛勞與甘甜。
最近,志強在群組告訴大家一個令人難過的消息――他罹癌多年的父親最近病情突然惡化,醫師預計只剩下兩週的壽命,所幸他已經信主。這個訊息貼出來之後,整個群組的氣氛變得凝重。一位弟兄在群組貼上一段禱文:「求主施行神蹟,讓志強爸爸可以恢復健康,榮耀你的名;求主讓他『事事安寧,身體健康』(約叁2),因為這是你對所愛的兒女的心意。」
面對生死的浩瀚與神祕,我無言以對,更自覺沒資格替志強和他的父親發言,只能默默地呼求上帝的憐憫。之後再看這位弟兄的禱文,發現他背後的世界觀和信仰內涵:上帝在病危病人身上施行神蹟,能夠榮耀祂的名;上帝對他所愛兒女的心意,是賜他們事事安寧,身體健康。我暗忖一會,反問自己:「神蹟醫治在今天是極罕見的,那麼上帝大部分時候都得不到榮耀嗎?假如基督徒遭遇患難、疾病,他們就不能體會上帝的心意嗎?」
我絕對信任這位為志強父親代禱的弟兄,他的善意和愛心無庸置疑,不過他的世界觀和信仰內涵的確有商榷的餘地。於是,我翻開教會歷史中的屬靈經典《死亡的藝術》,參考當中為病危基督徒禱告的禱文,探索為志強父親禱告的其他可能方式。
《死亡的藝術》( The Art of Dying)是中世紀晚期流傳廣泛,深刻影響歐洲基督徒的一部作品。本書的寫作目的是幫助基督徒在垂死過程自處,預備死亡的來臨。有學者認為本書作者是一位十五世紀來自(今天德國)紐倫堡的道明會修士馬達哈(Eberhardus Mardach),另一些學著則認為是有一群身分無法考證的作者寫成。《死亡的藝術》得以成書甚至風行,有三大因素。首先是教會的屬靈氛圍。康士坦斯大公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於十五世紀初進行,強調推廣敬虔的基督徒生活,《死亡的藝術》教導信徒如何敬虔地迎接自己的死亡,可算是這會議精神的實踐。第二個因素是十五世紀歐洲平信徒的識字率開始提升,《死亡的藝術》除了用拉丁文這種神職人員、知識分子才懂的文字寫成之外,也有各種歐洲語言版本,內容淺白,讓平信徒可以自己閱讀和默想。
第三個因素,也是主要的因素,就是讓人聞風喪膽,於十四世紀中期大規模爆發,造成無數歐洲人死亡的鼠疫。鼠疫大流行結束之後,並沒有消失,乃是周而復始地威脅歐洲的百姓。染疫死亡的威脅,催促他們(當時大部分歐洲人都是基督徒)積極地為自己的死亡做好屬靈的準備(靈命省察)、心理的預備(接受自己肉體將會消亡),以及禮儀的預備(彌留之時接受神職人員施行的「傅油」聖禮)。《死亡的藝術》六章主題如下。第一章:對死亡的讚歌和簡介死亡的藝術;第二章:垂死者常見的試探和克服試探的方法;第三章:供個人省察和實踐的信仰課題;第四章:反思基督在十架上的榜樣和求幫助的禱文;第五章:給垂死者和照顧者的指引;第六章:照顧者為垂死者禱告的禮儀禱文。第一至五章主要針對垂死者屬靈和心理的預備。第六章則因應鼠疫導致神職人員死亡(人手不足)或病重而不能牧養垂死信徒,為彌留者執行「傅油」聖禮,提供禮儀禱文,讓照顧者代勞。
如果我們想為垂死基督徒禱告(像志強的父親),《死亡的藝術》會給我們什麼建議呢?本書收錄一段早在七世紀西班牙的臨終禮儀就使用的禱文「向上帝仁慈的父禱告」(Prayer to God the Merciful Father)又名「懺悔者死亡之時的和好」 (Reconciliation of the Penitent at the Point of Death):
我們懇求你,仁慈的上帝,施恩的上帝,
按著豐盛、溫柔的仁慈,
赦免你懺悔者的罪,
挪去我們過犯的罪疚。
藉著你赦罪之恩,
求你以仁慈垂顧你的僕人,我們的○○弟兄∕姐妹。
當他∕她向你禱告,求你垂聽,
他∕她心裡帶著完全的懺悔,
求你赦免他∕她所有的罪。
至聖的天父,求你更新他∕她,
因血氣的軟弱而敗壞的部分,
因惡者的迷惑而犯罪的部分;
求你使他∕她與教會肢體――我們與之獲得救贖的成員合一。
上帝啊,求你憐憫他∕她至親的傷痛,
憐憫他∕她的眼淚,
接納他∕她――唯獨仰賴你仁慈者――進入你的和好聖禮。
靠我們的主基督,阿們。
再來看看群組裡那位弟兄為志強病危父親禱告的禱文:「求主施行神蹟,讓志強爸爸可以恢復健康,榮耀你的名;求主讓他『事事安寧,身體健康』(約叁2),因為這是你對所愛的兒女的心意。」我無意把這段禱文與「向上帝仁慈的父禱告」比較,然後評估哪一段比較正確或可取,不過兩者的確反映不同的世界觀和信仰內涵。同樣是為病重、快要離世的基督徒禱告,弟兄的禱告反映他重視身體的健康、肉身性命的保存,並認為這是上帝優先關心祂兒女的事。《死亡的藝術》中的禱告,則重視罪得赦免、與上帝和好、與眾信徒合一的關係。
本章先透過宗教歷史學家海勒關於禱告的洞見以及我跟佛教背景慕道友阿明的相處經驗,指出禱告能反映基督徒的屬靈健康程度。之後透過1)對照福音書裡耶穌榜樣和教導的門徒培育則、2)牧師兼實踐神學家佛勒的信仰階段理論、3)以身體的健康作為類比等三個準則,反思如何更敏銳地「說」出禱文(自我察驗、宣示信仰、見證福音)和「聽」別人的禱告(關懷牧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