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7|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碎碎唸無用且有害,還剝奪了孩子沉澱心情、自我反省的機會

當孩子帶著一張不及格的考卷回家,一臉沮喪,望著你的眼神中還帶著恐懼。這時,你會把他抓過來罵一頓?唸一頓?還是立刻開始逐題檢討?我給你一個誠心的建議--你該學會什麼時候必須保持安靜。
raw-image


上週帶學生閱讀《國語日報》上刊登的文章〈自我療癒〉。作者敘述某次兒子考試不理想,晚飯後落寞地走回房間,她輕輕推開房間觀察兒子,見到他在翻閱歷年得到的獎狀。見到這一幕,作者決定讓孩子自己消化情緒,不主動介入安慰他。

帶孩子讀這一篇文章,本來是想請他們分享自己自我療癒的方法,沒想到最後卻「歪樓」了。

「這位媽媽也太好了吧,小孩考不好不會罵他。」

「對呀,哪像我媽,沒達到她設定的標準,她可以唸一整個晚上……」

好吧,既然歪樓,那也沒關係,這也是延伸思考的契機。於是,我順勢問大家:

當你因為表現不好而心情低落時,會希望爸媽馬上來唸你、罵你呢?還是安慰你?或者是……不要理你?

當然沒有人願意被罵被唸,不過在安慰和不要理之間,幾乎全班同學都選擇後者。或許,對於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早就有能力自我沉澱和反省,家人過多的介入反而是一股壓力,使情緒更加惡化,甚至成為親子衝突的導火線。

其實,不只是孩子,我們成人在沮喪時何嘗不希望擁有一段自我沉澱的時間。試想:你今天被炒魷魚,都已經很難過了,一回家到,父母劈頭就問:「怎麼那麼不用心工作?」「我朋友的兒子在台積電上班,年薪百萬,你呢?」這麼問一定是火上加油吧?即使是善意的慰問:「是不是很難過?要不要聊聊?」「接下來有什麼打算?」恐怕也會讓你受不了。

一個女孩在文章中表示,有一次她社會考了八十六分,拿到考卷的當下,心情大受打擊。回到家後,本來想默默回到房間靜一靜,卻被媽媽攔截。當媽媽知道女兒考得不理想時,臉色一沉,隨即訓了她一頓,並且要求女孩即刻將錯誤的題目一題一題攤開來檢討。一邊檢討,媽媽還一邊唸:「怎麼這種題目也錯?」「這題評量不是做過嗎?」……直到檢討完,媽媽離開房間,女孩的壓抑的情緒終於潰堤,躲到被窩裡大哭了一場。

這些被孩子隱藏起來,不為父母所知的情緒,在稿紙上曝光,可以給我們什麼警惕呢?

孩子遇到表現不如預期的情形時,不要小看他內心自責的程度,可能比你的失望程度更強烈。這個時候,你再責罵他、碎唸他,等於是在他原先的負面情緒上又增添恐懼、煩躁、憤怒……等負面情緒,怎麼可能理性檢討過失?甚至還會撕裂彼此的感情。不如給他一點沉澱心情的時間,讓斷線的理知重新連線,才有可能進行自我反省,你講的話他才聽得進去。

  • 〈自我療癒〉原文:
  • 以下是我在課堂上帶孩子進行的延伸思考: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鴻雁從事寫作教學多年下來,研發出許多教材,幫助學生組織與思考。 這些教材不是最好的,還有許多改善空間,所以我將逐一放進典藏室中,供同好瀏覽與指教。 希望此舉可以拋磚引玉,大家一同為讀寫教育激盪出更多創意的火花!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