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8|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孩子認知和學習外語的最佳時機

讓孩子認知或使用另一種語言的最佳時機,就是帶著他們出國。

2007年,因外派帶著全家暫居美國華府之時,小男孩的年齡是二歲。落地時,他渾然不知身在異鄉。很多老人家會說,小孩還小,帶出國根本沒印象。

你覺得一個二歲的小孩,要多久會認知自己身處在異國文化裡?

你看小小孩似乎沒有空間轉換的感覺,但他們的小腦袋是隨時在轉換運作的。

到美國之初,一開始的第一個星期,我們停留在長住型飯店裡。那時的生活,初來乍到一個新的環境,空間的擴展性差,生活型態比較封閉。我每天出門工作時,外子就帶著二個孩子到附近的草地追松鼠和加拿大鵝。

第二個星期,我們開始看房子,第三週決定住家之後,全家人開始慢慢適應生活環境。

美國郊區的住家環境,像住在五倍大的大安森林公園裡。每一個小區塊都有一個小小的play ground,設施很簡單,通常只有溜滑梯、盪鞦韆。我們的住家後方約300公尺,就有一個這樣的play ground。

外子每天帶孩子去這個play ground,我休假時也會帶也們去。

家中小男孩二歲,還不知道其他玩伴講的語言不是他熟悉的華語,哇啦哇啦地跟別人用華語說話:「你不能這樣爬,要這樣才對!我要去盪鞦韆囉!要不要來?」

當地美國小孩也不知道小男孩是聽不懂英語,也用自己的語言跟小男孩講話:”Hey! come here, I’ll show you what I can do”

二個人雞同鴨講也能玩得起來,但小男孩的頭腦一定開始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

約莫過了一個星期,他發現周遭小孩講的話,他聽不懂,但他們彼此是聽得懂的。他講的話,似乎別人沒有反應。自此之後,小男孩碰到鄰居玩伴,開始不講話了。

中國外語教學專家王初明在《外語是怎樣學會的》一書提到,學外語,年齡是無法改變的自然生理條件,但外部條件的四大關鍵包括:

(1)語境和真實使用;

(2)交際需求和動力;

(3)大量接觸和規律的掌握;

(4)互動和模仿樣板

從經驗來看,青春期前學外語效率高,這點毋庸置疑,但即使是兒童學外語,離開這四個關鍵條件也達不到「母語程度」。(文字取材自BBC中文網)

小男孩在美國短短6個月,家中沒有人教學,也沒有去托育中心,他雖然認知到異國語言的存在,但沒有機會進一步學習英語,因此一般人會認為他是白去美國一趟,但我覺得在play ground小小的互動,或多或少是奠定日後認知學英語必要性的覺知期。

小男孩再次出國是小學五六年級,我帶著他,母子二人去新加坡和英國自助行。你問我為什麼選新加坡和英國?多多少少是刻意選一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看看當地的人們彼此的生活樣貌。

十一、十二歲的小男孩,對環境的觀察度夠廣,他發現新加坡捷運上有四種不同的文字標示,包括英文、華文、馬來文以及印度的淡米爾語。我們住在印度人較多的區域,旅館裡不同種族的工作人員之間,講的是英語。在麥當勞吃薯條時,隔壁的二個上班族,彼此一下子全講華語、一下子又全英語。

小男孩知道,如果要在異國生存,英語是溝通的必要條件。在從英國搭機返台的飛機上,他因肚子餓而向空服員開口講:「Can I have something to eat?」。

他知道,用對的語言溝通,解決旅途中的飢餓感。

臺灣民眾去年(2023年)有1074萬人次出國,去日本多達383萬人次、約占35%,等於每3人出國,就有1人是去日本。每次跟朋友分享出國地點的選擇,我都說我至今還沒去過日本,原因或多或多是偏向小孩的語言教育選擇。希望他們在學齡期間,先接觸英語為主的國家,比較能激勵學習動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一系列文章是提供家長一個有效的英文學習計畫,只要每天陪伴孩子20分鐘,用時間累積自己和孩子的英文檢定實力。在2024-2025年每周發布一篇,總共100篇的觀念及方法,只要實際執行,一定能提升英文能力!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