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義、形,理解SoR】

2024/03/0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音、義、形。

只要這麼輕輕一問,

一位英文老師,中文老師,日文老師,X 文老師,

對語文習得的領悟程度,就被你問出來了。

他是在幫人學好語文,還是害人毀掉語文?

一目瞭然。

--

音、義、形。

是三?是一?

#外語教室的個別擊破 vs #母語家庭的沈浸熏習

臺灣式的背單字,就是把音義形當作三的最佳典範。是三合一?是一而三?


#初階的收斂型學習 vs #出師的輻射型修辭

出師的意思,就是旁徵博引經據典,一語三關,妙語如珠。是一、二、三?還是三、二、一?


#謙卑自信地循序漸進 vs #飲鴆止渴地偷跑裝贏

三、二、一 的下場,就是讀寫都很雅,開口變聾啞。

--

我先舉例中文,您比較易入。

請問,您會不會給一歲小孩看漢字?

請問,您會不會跟一歲小孩說說話?

以上兩問,您以為我在講廢話。

殊不知,緊接下來的這一問,您就要頓悟了。

請問,您說的話,有沒有意義?(對你有沒有?對他有沒有?)

蛤?哇!您,頓悟了沒?

--

一個臺灣囝仔,從出生開始,就同時學「音+義」。

說是「同時」,其實仍有時間差。

那個「對意義的理解」,晚於「對聲音的純熟」。

但是,晚幾天?晚幾個月?幾年?不確定,也不重要。

總之,晚。

換句話說,一個孩子的「音義形三部曲」,

是先聽到「ㄅㄚˋㄅㄚ˙」,

才理解「這個聲音指的是辣個男人」,

最後才會寫「爸爸」。

結論:母語人士,是「音義.....形」。

音義跟形,中間隔六年:七歲上小學,開始學形。

在臺灣,七歲學注音符號;

在美國,七歲學英文字母。

--

重點是,在美國,七歲又不用學中文;

問題是,在臺灣,七歲卻就開始教英文了。

那麽,那消失的六年,怎麼追?

臺灣小孩,憑什麼跳過,美國小孩,

那六年扎扎實實的「音義」?

我們到底該怎麼補那六年的音義?

答案是:先補音;就趕快先學形;最後再補義。

(未完待續,因為含金量太高,腦袋會燒焦。)

雙語的定義:雙語=母語+外語 外語的定義: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美語。 雙語的教改:我的主張就是SoR。 SoR, 是 Science of Reading, 意即「腦科學實證的英文學習步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