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承認自己的脆弱,被別人扶一把也沒關係

給心靈的重感冒一次診療的機會


儘管,理智上我們都知道要愛自己、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但我們仍舊會有無法放下自己失誤的時候。


即便,我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改變」,但我們仍舊無法堅定信念,仍舊會有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那種時候。


許多人會用童年時期的機制,來應對壓力與困境,然而想要駕馭心情上的起起伏伏,並沒有想像中簡單,而這時候尋求「心理諮商」,就能幫助我們開啟「覺察」與修復自己情緒的能力。


以下,是我整理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六個重點:



🔎「兒童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所構成,包含我們小時候經驗過的所有情感。」


兒童自我狀態,指的是重演過去在童年學習到的思考及行為模式,我們會反覆體驗到小時候的感受和行為。


我們都渴望被看見、被聽見,也渴望能真實地表達自己,即便在步入社會後,我們早期沒被滿足的需求,也會讓我們持續受到過去事件的影響,而活在熟悉的心境裡。



🔎「多數父母都是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但仍不可避免地,會將觀念與行為傳遞給一代。」


早期的經驗會形塑人格的雛形,那是我們永遠無法否定跟忘記的。我們都必須學會蛻去舊有的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愛去重新撫育自己。


我們都必須看見自己才能愛自己,而我們必須愛自己,才能給自己,那些無法從別人身上獲得的東西。



🔎「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緒。」


情緒是自我的核心,當我們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我們就能明白,它們並不是可有可無或可以隨意忽略。


和內在的自己重新建立連結,可以先從溫柔地對自己說話開始,當我們能不批判、不責備地看待自己,我們才能用「支持自己」的習慣和儀式,給予自己愛。



🔎「為什麼你一再落入難堪的狀況,最後總讓自己覺得很蠢,讓別人占優勢,讓你再一次感覺像回到小時候,那個可憐弱小的自己。」


我們藉由玩心理遊戲的模式,無意識地和對方共謀了一件讓自己不快樂、讓自己不好過的事,這個輸家才是贏家的遊戲,就叫「可憐的我」。


我們總是像這樣獲准去愛、獲准得到許可,但所謂活得真實,就是誠懇地回應當下的需求,我們都不必成為「加害的你,受害的我」玩家手中的那塊拼圖。



🔎「唯有在成人自我狀態下,我們才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


在兒童狀態下,我們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我們會重演過去的情緒,完全無法學到新的東西;當我們處於父母狀態,我們會對父母的價值觀言聽計從,並延續挑剔跟教育別人的言行舉止。


而在成人狀態下,我們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起全責,我們可以自我掌權,不再怪罪,我們會明白自己是有力量,我們絕對可以改變自己。



🔎「我們建構的世界都是在印證跟支持這些信念跟預期,換句話說,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自證預言,是指我們控制事件以確保預言實現。假如我們相信自己的人生不快樂、不順利,那麼,我們就會創造出讓自己感覺悲慘的自我實現預言。


我們之所以受困在過往的經驗裡,是因為我們無法改變自己對「自身人生」的看法,但如果我們懂得與自己的情緒溝通,善用正面的預言來肯定自己,我們都能是助人又助己的「生命教練」。





✨感想:


蒼鷺:「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自己喜歡的樣子,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


我們的感覺是自己選擇的,歸根究底,是我們自己決定要扮演那個易怒或是悲傷的角色。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需要什麼,我們又怎麼會知道,要怎麼樣才能使自己快樂呢?


我們可以繼續沉浸在自憐,選擇相信那個憤怒自我的說法:「你看,根本沒有人在乎你!」但我們也可以觀照自己,闡述一個不同版本的故事:「我很感謝,這件事讓我更加理解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有尋求「內在平靜」的能力,過去的傷,能夠被撫平,也能被治癒,當我們帶著全新的自己,配戴著無所畏懼的勇氣,離開諮商室時,改變於是就此開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該去哪裡,該通往何方?如果你經常陷入無助迷惘,我想說的是,答案就在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不進入內心,你便一無所獲。我是Citta,是一名瑜珈老師,也是氣功老師,我很喜歡「心」這個字。而Citta這一字,便是源自梵文,意指心智,意識,我把它當作我日後的名字,然後提醒自己,永遠都要回到自己的心。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