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閱讀筆記#003|特教麥克菲:藝術課程與教師助理員

本文使用麥克菲一詞的靈感來源為電影《保姆麥克菲》(Nanny McPhee),與所討論的論文無關。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我認為理想的特教助理員就像班級中的保姆麥克菲一樣,是教室中一起陪伴學生成長、學習的角色。

無論是在美國或是臺灣的特教體系中,有一位可能不被外界注意到,但卻對教學流暢度發揮很重要影響的角色——教師助理員(paraprofessional)。能好好與教師合作的的教師助理員,堪稱教室中的第三名教師,畢竟,當學生需要協助時,如果教師助理員能用和特教老師一致的態度與處理原則協助學生,對於學生而言較不會有混亂、不清楚界線或規則的情況發生。這週分享的文章主題即是在探究教師助理員在融合藝術課程中的角色,雖然文章在十年前就刊登在Art Education這本期刊,但是內容還是對於當代進行融合藝術教育還是有很重要的啟發性。

首先,在融合教育情境中,教師助理員被認為是最有效提供協助的方式之一。這些教師助理員沒有受過專業的特殊教育或相關養成,但是作為在第一線協助學生學習的成人,藝術教師可以如何與教師助理員合作,讓自己的教學事半功倍呢?

重視課堂的每一份子

首先,在成功的融合藝術教室場景中,經常觀察到「尊重教師助理員以及受協助的學生」的現象,換句話說,即使是教師助理員與特殊兒童,仍在班級中受到重視與對待。事實上,有些不甚成功的融合教育,會出現認為特殊兒童受到教師助理員的協助,就將責任全然轉移到教師助理員身上,但是,這樣容易讓教師助理員與特殊兒童的連結過於緊密,而失去讓特殊兒童與同儕互動的機會,同時增加特殊兒童被標記的可能性。簡單來說,藝術教師可以透過協作方式與教師助理員合作,讓教師助理員也能共享藝術專業的知識,如此一來,他們便能有效協助教學。

另一方面,對於學生的重視也是重要的。融合教育仍舊是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享有同等的學習資源與機會,因此,營造可近的環境,讓特殊需求兒童能加入課程。可近的環境包含物理空間的近用、視覺的近用以及透過課程調整的近用。在此,通用設計的概念變很適合納入課堂設計,包含運用調整,讓所有的兒童選用創作媒材時都不會受到限制。

溝通

藝術教師與教師助理員的溝通也相當重要。溝通的層次包含課程前對於課程流程、學生學習目標、學生學習狀況等等的討論。但除了正式約定時間的討論之外,非正式的閒聊也對於雙方的合作關係、默契會有正向的影響。總而言之,無論是正式撥出時間坐下討論,或趁著課間碰面的時間快速交換意見,對於成功的合作關係會有良好的影響。

褪除協助

最後,雖然教師助理員被視為是最有效提供特殊兒童參與融合課程的角色之一,但是,我們仍期待教師助理員的協助能逐步減少。這樣不僅代表兒童越來越能參與課程,也代表其他的支持方案是有效的。舉例來說,教師助理員褪除協助的方法包含以全班性的支持者作為角色,不特定協助單一學生,亦或者有意識地逐漸將由成人協助的部分轉為同儕支持或者隱性支持,以形成更自然的社會互動機會。

總體而言,Burdick與Causton-Theoharis認為,藝術教師的職責在於將融合教育成功的幾項關鍵納入課程設計的考量之一,讓教師助理員能發揮自身角色最大的效益。想像一下當藝術教師與教師助理員合作無間時,其實也能讓藝術創作與藝術表達在更自然的情境下發生與流動,這也就是融合藝術教育最希冀能看到的場景了。

參考文獻:Burdick, C. & Causton-Theoharis, J. (2012). Creating effective paraprofessional support in the inclusive art classroom. Art Education, 65, 33-3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書寫關於藝術教育的閱讀筆記與所思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