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0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為什麼安靜離職,又再度火紅起來?

安靜離職的出處與來由

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是指員工在工作中只完成基本的職責,不再投入額外的努力或尋求成就感。這種現象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逐漸流行起來。

這個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觀察到的Z世代的職場變化,但後來由抖音用戶扎伊德·汗(Zaid Khan)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2021~2022)推廣,使這個詞彙迅速流行,顯示出抖音的強大影響力。

自行繪製

概念火紅的背後原因

通常分析一個概念,我們可以用多個維度來看有哪些因子促進了這樣的概念形成。以下是我提供的四個維度,使用商學研究中常用的PEST模型,分別代表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和科技(Technological)。

政治因素

現在的政府逐漸重視勞工福利,許多國家在勞動法規上強調特別休假與工時,相較於以往,勞工更有依據來捍衛自己的福利,且較不用擔心無來由的裁員,還有失業補助金。

經濟因素

經濟動盪和不確定性時代已經到來。過去有許多百年老企業,所以員工默認公司可以照顧生活一輩子,但現在企業的平均壽命比我們的職涯還短。在這種情況下,長久的付出會不會換來的是公司的倒閉呢?

社會因素

新世代員工(如Z世代)更加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願意為工作犧牲過多個人時間,這與過去的職場文化有所不同。因此,如Google等一流外商提供了大量工作地點有健身房與餐廳,旨在讓工作中也有生活。

科技因素

社交媒體與網路的普及,讓我們不再只依賴身邊人(尤其是同事)的友誼來獲得陪伴。只要有社交軟體,就能尋找同溫層,不一定要跟身邊的人交友。安靜離職正是一群同溫層在社群平台上互相認同的效應。

自己該不該安靜離職?

工作是多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無論是認真工作、安靜離職、真的離職,還是自行創業,都要回到你的目的來思考。以下分享工作需要達到的幾個目的:

目的一:社會有貢獻

這裡的貢獻,大到可以說你在一間造福世界的企業上班,貢獻微薄之力;小到可以說你付出了自己的勞動生產力給企業,自己也安安穩穩地繳稅等,這都是貢獻。如果你可以做出比社會更有貢獻的事,請你一定要馬上離職,不要安靜離職!

目的二:賺錢

小到維持生計,大到發家致富,上班不失為一個好手段。但我主張,只要你身心健全,我們都應該不成為社會的負擔,而不是以領取社會福利為榮。如果你有任何的被動收入或其他專長,能有計劃地維持你的生計,那再考慮離職或安靜離職。

目的三:成就感與身份認同

工作環境其實是一個大舞台,人們都希望在這個舞台上獲得成就感。身份認同也是如此,有某些特定職業如律師、醫生與學者,在社會上都有身份認同感。如果你追求的是諾貝爾級的科學研究,待在組織中比自己離職更有機會。

企業的角度又該怎麼應對安靜離職呢?

雖然困難,但回到心理學的角度,如果職場環境大家都喜歡,沒有人會安靜離職。因此,企業應積極調整,尋找企業獲利與職場環境間的平衡。建議如下對策:

  1. 提升工作滿意度:企業可以通過創造更積極的工作環境和文化,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歸屬感,讓員工感受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2. 加強溝通:管理層應該與員工保持開放的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並及時提供支持和幫助。
  3. 彈性工作安排:提供彈性的工作安排,如遠程工作或靈活工時,讓員工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減少職場壓力。
  4. 職業發展規劃:為員工提供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和培訓機會,幫助他們在工作中成長和進步,增加工作動力。

最後一個有趣的個人觀點

有時候,如果你身處局中,周圍的人都在安靜離職,那你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時候可以反向思考:大家都安靜離職,等於間接退出了職場競爭。如果你不感覺到痛苦,並願意堅持努力,那無疑你就相對比別人更有優勢。在這時候投資在工作上,反而相對以前大家都積極進取時更加容易。

但你還是要面對下屬和同伴多數想安靜離職的問題,所以創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好的工作環境並替員工和下屬著想,才是大勢所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Only Two 翁立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