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會民主黨:從無產階級到新中間》閱讀筆記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作者:弗蘭茨.瓦爾特
閱讀評分:4 / 5


💡前言

  德國社會民主黨創立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對德國勞工與社會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本書概述討論它的發展歷程,包括成立背景、組織運作、黨員及群眾基礎的變化、黨的性質及其綱領路線的轉向。

  二戰前,該黨群眾主要為傳統勞工階級,綱領也保有部分社會主義元素。二戰後,隨著產業結構的轉變,該黨群眾基礎亦從勞工階級轉到中間階層、從勞工大眾轉為雇員群體。

  為因應經濟與社會局勢,該黨路線做出了巨大調整:它拋棄「產業公有化政策」等社會主義的基本綱領,並且以選戰作為路線主軸,為顧及大量中間階層的選票,而從勞工階級政黨轉變為所謂的「人民黨」。他們放棄了推翻資本主義。

raw-image


📌改良主義的傳統

  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形成與十九世紀中期工業發展、勞工階級與資本家的對抗密切相關。在這個過程中,該黨內部始終存在改良派與革命派的分歧。革命派主張推翻資本家統治,由廣大的勞工階級及其政權掌握權力,改良派則傾向在資本主義內部對其進行修補。該黨經常在兩者之間擺盪,但多數時候往往較偏向後者。

  十九世紀後期,德意志帝國宰相俾斯麥發布〈反社會黨人法〉,並且同時推行社會福利制度。儘管十餘年後禁令解除,但這種兩面手法卻對社民黨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

  禁令期間,社民黨的組織、宣傳、遊行等空間遭到限縮,被迫轉入地下活動。然而黨組織與工會的日常運作,仍需要許多專職人員才可維繫。同時,許多積極的社民黨知識份子也紛紛進駐保險與社會福利等部門,運用資源從事改善勞工待遇的行政事務。這於是使得黨內逐漸形成一批行政官僚,他們的經驗使他們往往傾向於行政實務,主張透過與資本家及政府協商來改良現況,而較不熱衷於革命的理論與願景。改良派在黨內從此便逐漸佔據上風。

  一戰末,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大量勞工與群眾參加起義,迫使德國皇帝退位並終止了戰爭。

  這段期間,德國共產黨不斷呼籲在各個職場建立勞工蘇維埃(勞工會議),以便推進民主制度,讓權力不再侷限於少數資產階級、大地主及其政治代理人,而是應該轉移到佔社會大多數的勞工群眾及其組織。但社民黨卻不以為然,他們擔心資產階級和軍政高層將會伺機反撲並全面限縮他們的政治活動,同時也擔心權力被革命的勞工群眾和德國共產黨奪走。於是,他們便以「保衛革命」為由,與資產階級聯合一同絞殺德國共產黨與勞工群眾的起義。

  皇帝是退位了,但資產階級與舊貴族大地主及其官員仍穩坐政府部門高階職務,資本家也仍在各個職場持續掌握大幅權力。資本主義在十一月革命後並未從根本上被動搖。

  其後,儘管社民黨尚未完全拋棄社會主義旗幟,而每當經濟危機出現時,黨內也仍不時有少數反對派會提出社會主義的主張,但往往也僅是曇花一現。社民黨的政策經常是在某種程度為勞工贏得了「當下」,但對未來卻少有規劃和方向。一九二○年代末經濟大蕭條期間,社民黨也由於缺乏明確的經濟政策和綱領方針,而讓納粹有機可趁。當時,納粹通過發展戰爭軍事工業及反猶政策,大幅提升德國人民的就業率,甚至讓原先追隨社民黨的許多青年和勞工獲得穩定就業的生活和保障,從而消解了他們反抗納粹的條件和心力。


📌選票與社會結構轉變的影響

  二戰後,社民黨亦面臨諸多問題,使其逐漸改弦易張。

  其一是經濟成長、勞工待遇與生活得到改善。其二則是來自資產階級聯盟執政當局基民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的挑戰,他們打出「大眾福利、共同富裕」的旗幟與政策,爭取到大多人民群眾的支持。而此時社民黨大多主要在穩固黨務,並未擴大加深與群眾的聯繫。一九五○年代末,基民黨與資產階級聯盟贏得全國過半的選票,使得社民黨出現改革聲浪。

  社民黨開始主張「與基民黨靠近」,甚至要成為更好版本的基民黨,並強調教育、科學發展、基礎建設、專業技術及專業人員。一九五○年代末,社民黨提出〈哥德斯堡綱領〉,將社會主義安置於「多元」精神下的一個位置而非政治議程,同時也放棄生產資料國有化的綱領,甚至承認過去的宿敵教會為同伴。這些綱領的驟變也使得部分老社民黨員疑惑不解。社民黨於此公開徹底放棄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變革,而轉向只在資本主義內部尋求改良。

  在媒體的引領下,社民黨為了爭取人民群眾的支持,也開始在形象上強調幽默、風趣、創新、面向群眾,而非在「社會主義」的口號中墨守陳規,變得死板、枯燥、乏味。社民黨的一系列作風開始圍繞選票為主要考量,選票對社民黨政策的影響變得日益重要,尤其是中間階層(中產階級)的選票。


📌中間階層與雇員群體

  當時隨著工業及傳統勞工階級的減少,以及國民教育使許多人得以升遷,社民黨的群眾基礎也從傳統勞工階級逐漸轉移到雇員群體,包括私人企業的職員、公務員、教師等中間階層。一九六○年代中期經濟危機,社民黨參與聯合執政,推行部分計畫經濟、社會福利政策等措施,亦使社民黨贏得更多中間階層的支持。

  然而資本主義週期經濟危機究竟應該如何解決?黨內少數青年派別對此則有不同意見。他們指出,儘管推動各項福利措施,但現行整體制度仍是資本主義,仍是資本家對工薪大眾的剝削,而現行的國家政權,從根本上說,仍是資本家及其官員用來支配工薪大眾的機構。因此,他們主張應該建立屬於廣大工薪大眾的社會主義政權,進而規劃協調生產與分配才可能有出路。但正如前所述,這些意見大多非常微弱,幾乎不被重視。

  不過有意思的是,青年派別的意見其實也點出幾個問題。其一,資本主義週期經濟危機已在歷史上反覆出現許多次,然而這個問題似乎一直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和討論。資本家們往往習於將這種危機給自然化,並通過縮減開支、減薪、裁員等取消勞工權益的方式,來維繫他們自身的支配權力和資本主義的運作。反資陣營則大多聚焦於分配和福利問題方面兜圈子,而較少談論勞工民主式的經濟規劃,也就是由各行各業的勞工組織起來掌握權力,進而依據勞工大眾的需求和步調來同時調控生產和分配等路線。

  分配問題始終離不開生產規劃問題。因此,假如只將重心放在前者,那麼,一旦利潤率下滑而再次爆發週期經濟危機,人們將很容易陷入被動,甚至可能很難拿出具體的經濟對策。這也是社民黨在面對一九二○年代末經濟大蕭條問題時的短板和硬傷。

  其二,雇員這一同樣為受雇/受薪者的群體(即工薪大眾——特別是基層員工群體),究竟屬不屬於勞工階級群體的一部分?

  依據馬克思的界定,勞工階級是指不掌有公司企業等生產資料,而向資本出賣自身勞動力換取報酬的群體(參看《理解階級》)。按照這個定義,他們很顯然屬於勞工階級。但對於這個定義似乎又有許多人不大能接受,反而會將自己劃分在勞工階級之外或之上。在他們看來,「勞工」更是一種下層地位的標籤,伴隨一系列負面印象,如骯髒、粗俗、缺乏教養、沒有文化。他們必須與之作出區隔,並將自己置於中間階層(中產階級),才可凸顯自己「高人一等」,並避免自己遭到「降格」。

  這也許和他們工作及職務劃分的複雜性,及其主觀心理的社會等級階序有關。不過較為可惜的是,本書較缺少這方面的討論,例如:雇員的工作生態、雇員對自身位階的看法、雇員的工會、雇員與勞工的關係、社民黨與工會的關係等問題。

  而如果與台灣對照,部份情況對我們來說可能也不會太陌生。因為台灣也有為數不少的雇員,我們似乎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例如:廣大的雇員群體(工薪大眾)經驗著什麼樣的工作生態?在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上,他們可能形成一種勞工階級,甚至能夠組織起來向資本家發動抗爭?而在抗爭之餘,他們對於生產和分配問題又有著什麼樣的想法?在主觀意識方面,他們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認識到,自己其實也是廣義勞工階級的一部分呢?


⚡小結

  本書主要在勾勒德國社民黨發展的基本輪廓,並闡述它拋棄社會主義綱領、從勞工政黨轉變為所謂「人民政黨」的歷程。

  簡言之,社會結構與群眾基礎的轉變、選戰、媒體等因素,使得德國社民黨公開拋棄推翻資本主義的前景,在政策上則多以中間階層為主要考量,注重在資本主義體制內部改良,而取消徹底的變革。

  儘管德國與台灣社會不同,但德國社民黨與群眾的關係、路線方針的轉變、雇員群體的階級屬性等問題,作為對照,仍是留給我們一些參考與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友誼與未來,兩者是什麼樣的關係?如果這份友誼已不存在未來,那它所留下的又是什麼?影評、論文、種族主義的探討,日記裡那些再也無法傳達給對方的想法,終將成為給自身的提問:記憶究竟是過去的牢籠,還是通往未來的合唱?
  本書作者出身小資產階級勞工的家庭,這是一本關於她父母親生命軌跡的紀錄,包括他們的經歷、認知、習性與社會關係。書中包括〈位置〉與〈一個女人〉兩篇故事,內容透過人物及其生活的再現,描繪了我們日常的階級/階層關係。
  妳是誰?當我們拋出這個問題時,我們是真的嘗試要去理解,還是在我們自己的分類架構裡早已有了既定答案?
  許多時候,我們也都想逃離。只是,我們終究無法完全離群索居。但所謂的「共生」,究竟又是什麼呢?
  外送員究竟是怎麼樣的工作呢?外送產業從幾年前逐漸興起,有些公司為吸引人力,也紛紛拋出某些招募廣告詞:工作時間任選、自由彈性、月收入上看十萬等條件。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本書針對這些說詞提出質疑,並探討外送員行業的勞動現場、工作制度、勞動安全等問題,進而讓我們瞭解外送行業的實際情況。
  羅賓是一名貧苦的中國男孩,他被帶往英國高級學院就讀。一個平穩順遂的未來,似乎就此在他眼前逐漸展開。直到一日,他遇見反抗帝國的地下組織,並開始嘗試瞭解資本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等問題。故事也由此逐步展開探問:知識分子與國家、社會以及勞動大眾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
  友誼與未來,兩者是什麼樣的關係?如果這份友誼已不存在未來,那它所留下的又是什麼?影評、論文、種族主義的探討,日記裡那些再也無法傳達給對方的想法,終將成為給自身的提問:記憶究竟是過去的牢籠,還是通往未來的合唱?
  本書作者出身小資產階級勞工的家庭,這是一本關於她父母親生命軌跡的紀錄,包括他們的經歷、認知、習性與社會關係。書中包括〈位置〉與〈一個女人〉兩篇故事,內容透過人物及其生活的再現,描繪了我們日常的階級/階層關係。
  妳是誰?當我們拋出這個問題時,我們是真的嘗試要去理解,還是在我們自己的分類架構裡早已有了既定答案?
  許多時候,我們也都想逃離。只是,我們終究無法完全離群索居。但所謂的「共生」,究竟又是什麼呢?
  外送員究竟是怎麼樣的工作呢?外送產業從幾年前逐漸興起,有些公司為吸引人力,也紛紛拋出某些招募廣告詞:工作時間任選、自由彈性、月收入上看十萬等條件。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本書針對這些說詞提出質疑,並探討外送員行業的勞動現場、工作制度、勞動安全等問題,進而讓我們瞭解外送行業的實際情況。
  羅賓是一名貧苦的中國男孩,他被帶往英國高級學院就讀。一個平穩順遂的未來,似乎就此在他眼前逐漸展開。直到一日,他遇見反抗帝國的地下組織,並開始嘗試瞭解資本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等問題。故事也由此逐步展開探問:知識分子與國家、社會以及勞動大眾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背景 在六月的 ❙歐盟❙ 大選前,❙歐洲❙ 的社會主義陣營於2024年2月2日在總部位於 ❙羅馬❙ 的 ❙意大利社會民主黨❙ 總部舉行會義。會場外佈置警戒線,門禁深嚴。❙歐洲❙ 的社會主義領袖們似乎並不信任他們誓要保護其利益的民眾。 會義開始前,❙歐洲議會❙ 的 ❙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人士進步聯盟❙
這是在這一個部落格(VOCUS),第一次發表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台灣民族的形成」相關的文章, 先前在「樂多部落格」,曾經發表過有關於「日治時期」的16篇文章。接著下來的一個階段為:「黨國時期」,同樣的我們分成好幾個章節來敘述說明。此為第一個章節。 國庫不是國民黨的黨庫,傅正於<自由中國>196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寡頭統治的鐵律,是德國社會學學者羅伯特·米契爾斯針對政黨等政治組織進行研究後,所歸納出之現象。該現象是政黨和其他大型政治集團總是形成官僚化組織,其領導人發展成為寡頭權力精英。 核心論點 政治組織的形成和發展是民主的自我毀滅因素,並使其成為寡頭政治:「組織機制顛倒了領導者與群眾的關係。
請看反右運動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系刊發表的《告全體同學書》,直接挑明共黨讓中華民族喪失了獨立性,這在當時的右派言論中是少見的,如今的民運人士有此見識的真是少之又少。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曆史系系刊發表了一份《告全體同學書》: “三大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是一母所生的難兄難弟,這個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一個全球正在面臨的威脅,那就是共產主義在各先進民主國家的潛伏與侵蝕,你可能會認為共產主義不是早就失敗了嗎? 事實上並非如此,這篇Hank將以歷史脈絡來為大家剖析,共產主義誕生的原因與背景,並闡述統治者如何利用變種的「新型共產主義」瓦解全世界中產階級的陰謀。
08/19/2015 Stand up! Germany!   在印象中,德國究竟該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歷史上,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在俾斯麥統一德國前,它從未是歐洲的強國。 但現在却成為歐洲第一的經濟體。   地理上,德國因為位置居歐洲的中心,三十年戰爭時,歐洲各國甚至一起在
Thumbnail
左翼政黨在西方發生政治重組,進步主義者的論點缺乏證據與邏輯的支持,大大影響到他們在辯論中的勝率。美國的進步主義採取與歐洲不同的策略,通過意識形態綁架控制了學術界,失去中立性加速社會共識的瓦解。
Thumbnail
民主黨的選民基本盤結構如何歷經從羅斯福開始一直到雷根時代的轉變 這本由資深政治記者和智庫政治學家合寫的好書有非常清楚的解釋與分析 本文介紹本書這部分的精華內容 讓讀者了解 為何民主黨一步步和其基本盤也就是小羅斯福總統時代的勞工大眾疏離
Thumbnail
資深記者John Judis 和智庫政治學者Ruy Teixeira合著的好書《民主黨人去哪兒了》 精采的回顧了小羅斯福總統在二戰前構築的新政選民聯盟如何因為政黨的另一支腳-執政聯盟和影子政黨選擇的政策路線和選民聯盟的工人階級越來越疏離而讓民主黨的支持者結構出現換血,換進來的新成員是什麽人?
Thumbnail
嗯,沒錯。 這是我人生第二次社會公民運動。第一次獻給倒扁運動,原因是,我投的總統票,我負責。 從懂事出社會至近,幾十年了。十幾歲時,被李敖啟蒙的歷史角度如何看待勝利、失敗者的歷史書寫後,原來我們是黨國不分的國家體制。 然後,學會如何檢視、定義政治家、政客的區別。 曾經,我們以為有一個新政黨出
Thumbnail
背景 在六月的 ❙歐盟❙ 大選前,❙歐洲❙ 的社會主義陣營於2024年2月2日在總部位於 ❙羅馬❙ 的 ❙意大利社會民主黨❙ 總部舉行會義。會場外佈置警戒線,門禁深嚴。❙歐洲❙ 的社會主義領袖們似乎並不信任他們誓要保護其利益的民眾。 會義開始前,❙歐洲議會❙ 的 ❙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人士進步聯盟❙
這是在這一個部落格(VOCUS),第一次發表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台灣民族的形成」相關的文章, 先前在「樂多部落格」,曾經發表過有關於「日治時期」的16篇文章。接著下來的一個階段為:「黨國時期」,同樣的我們分成好幾個章節來敘述說明。此為第一個章節。 國庫不是國民黨的黨庫,傅正於<自由中國>196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寡頭統治的鐵律,是德國社會學學者羅伯特·米契爾斯針對政黨等政治組織進行研究後,所歸納出之現象。該現象是政黨和其他大型政治集團總是形成官僚化組織,其領導人發展成為寡頭權力精英。 核心論點 政治組織的形成和發展是民主的自我毀滅因素,並使其成為寡頭政治:「組織機制顛倒了領導者與群眾的關係。
請看反右運動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系刊發表的《告全體同學書》,直接挑明共黨讓中華民族喪失了獨立性,這在當時的右派言論中是少見的,如今的民運人士有此見識的真是少之又少。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曆史系系刊發表了一份《告全體同學書》: “三大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是一母所生的難兄難弟,這個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一個全球正在面臨的威脅,那就是共產主義在各先進民主國家的潛伏與侵蝕,你可能會認為共產主義不是早就失敗了嗎? 事實上並非如此,這篇Hank將以歷史脈絡來為大家剖析,共產主義誕生的原因與背景,並闡述統治者如何利用變種的「新型共產主義」瓦解全世界中產階級的陰謀。
08/19/2015 Stand up! Germany!   在印象中,德國究竟該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歷史上,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在俾斯麥統一德國前,它從未是歐洲的強國。 但現在却成為歐洲第一的經濟體。   地理上,德國因為位置居歐洲的中心,三十年戰爭時,歐洲各國甚至一起在
Thumbnail
左翼政黨在西方發生政治重組,進步主義者的論點缺乏證據與邏輯的支持,大大影響到他們在辯論中的勝率。美國的進步主義採取與歐洲不同的策略,通過意識形態綁架控制了學術界,失去中立性加速社會共識的瓦解。
Thumbnail
民主黨的選民基本盤結構如何歷經從羅斯福開始一直到雷根時代的轉變 這本由資深政治記者和智庫政治學家合寫的好書有非常清楚的解釋與分析 本文介紹本書這部分的精華內容 讓讀者了解 為何民主黨一步步和其基本盤也就是小羅斯福總統時代的勞工大眾疏離
Thumbnail
資深記者John Judis 和智庫政治學者Ruy Teixeira合著的好書《民主黨人去哪兒了》 精采的回顧了小羅斯福總統在二戰前構築的新政選民聯盟如何因為政黨的另一支腳-執政聯盟和影子政黨選擇的政策路線和選民聯盟的工人階級越來越疏離而讓民主黨的支持者結構出現換血,換進來的新成員是什麽人?
Thumbnail
嗯,沒錯。 這是我人生第二次社會公民運動。第一次獻給倒扁運動,原因是,我投的總統票,我負責。 從懂事出社會至近,幾十年了。十幾歲時,被李敖啟蒙的歷史角度如何看待勝利、失敗者的歷史書寫後,原來我們是黨國不分的國家體制。 然後,學會如何檢視、定義政治家、政客的區別。 曾經,我們以為有一個新政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