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哲學諮商是我整合自己的開始,它雖不同於心理諮商但在培訓課程中,有心理諮商師教導我們「如何與來談者談話」,然而,我不把重點放在學習與他人交談的技巧上,我也不對分析他人的精神狀態有興趣,因為這是我的天賦,我本就善於跟他人交談,也很容易收到對方內在的聲音及狀態,我學習的重點自始自終只在「如何完整自己?」
所有的來談者在我眼中都是我人生旅途中遇見的夥伴,我們協助彼此完整自己。
摸索了數年,經歷了極艱難的「整合」旅程,回想這一生所經歷的一切,我把一生當三生三世在過(生離死別、奢侈生活、一無所有、霸凌、背叛、瀕死、重生⋯⋯)。隨著博士論文即將完成,這一階段也將告一段落,莫名的讀到了讓我渾身一震的文章,其中一些段落直擊心臟:
「將所有注意力聚焦於內在,所有思考與對話都朝向自己;外面的喋喋不休靜止了,穿過人群、穿過陌生德語呢喃的世界,聲音跟文字都不再有意義,只剩下獨自的一個人。」
-這段描述的心境彷彿就是我這些年的日子,除了家人、少數還有聯繫偶爾交談的朋友、來談者,我大多數的時間是在跟自己相處。
「一個好的分析師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條件來自於他個人整合的深度。」
-天呀!這是我這些年越來越清晰的、唯一的心得!
「榮格的分析傳統是一種孤獨的堅持。這個信念堅持主張心理分析是一個個人深度心靈的工作,這個提供分析訓練的地方並不是一個職業訓練所,而是心靈修煉場。」
-我一直覺得榮格的心理分析跟我學的哲學諮商好像(每個哲學諮商師都有自己的方法,也有自己專注的重點,同樣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各有特色),原來黎老師手把手教我的,是最難的。他讓我在孤獨中認識自己、療癒自己、完整自己,雖然這需要相當多的巧合,例如我有信仰、我早已開始練習禪修、我勇於割捨非必要的人際關係⋯⋯
「我看到這些教禪坐的師父們,與榮格分析師有精神上的血緣,原來我所去到的古典派榮格分析,走的是一個修行之路,他們認定有關生命的問題只能由真正的前行者引導,他不在書本裡、他不在技術裡、他在分析師的生命裡。」
-若說哲學是先人智慧透過文字的傳達,我學習的哲學諮商是整理人生的過程,它讓我學會平衡發展理性與情感,並開啟了專屬於我的靈性之發展,以致於我越來越有能力陪伴,我的能力來自於我的生命經驗及天賦。
(以上引文來自:呂旭亞〈在路上:我的靈魂煉金旅程〉)
我常聽著來談者的分享,接住他們尚無法得知的潛意識,看得很清楚卻能不道破,等待時機引導他們自己看見。偶爾我在談話中,也瞥見透過他們所顯現的我的潛意識內容。
其實也不限於來談者,而是每一個人。
曾有很多心理諮商師問我:「如何避免被移情?被依賴?你們哲學諮商所主張的互為主體原則,應該很難避免這類問題。」
這問題很棒,因為有很多哲學諮商師都還搞不清楚什麼是「互為主體」,它不是口號也不是同理而已,而是「完全的跟對方在一起」。
我的回答:「這是諮商師的能力。無論是心理諮商、哲學諮商⋯⋯任何諮商,諮商師首先要認識、要療癒的是自己。與自己的合一到什麼程度,就能陪來談者到什麼程度,當自己越完整,你們的問題也就越不是問題。」
我想,我已慢慢走出我的路,我做的是不是哲學諮商,拿到博士學位後,我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