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路西法效應:人性的脆弱

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是由一群素昧平生的受試者聚集在一起,在模擬監獄底下扮演著獄警與囚犯,而這個過程卻超乎人們想像。


監獄實驗的演變

原先預計執行兩週實驗,但才短短幾天,內部的環境已經變得十分惡劣。

白天,扮演獄警的人無止境地羞辱扮演囚犯的人,並下達各種羞辱性的指令,包括性暴力、言語攻擊以及無止境的禁閉。

這些囚犯也失去了抗爭能力,放棄抵抗與希望,態度消極,對任何要求都不再抵抗,順從命令只為避免更進一步的懲罰——然而即便順從,懲罰也不會停止

而這樣的轉變過程卻只需要五天,就連作者自己也難以置,甚至不得不中止實驗。


新囚犯的反抗與集體壓力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實驗進行到中期,有個扮演囚犯的人情緒崩潰,提前被釋放後,有新的實驗對象進來扮演囚犯。

當他報到時,獄警“駕輕就熟”地將他“押解”到牢房內,就像對待真正的犯人一樣。

新來的囚犯馬上認識到這環境的惡劣與不合理,於是他開始絕食抗爭,希望爭取權益,認為獄警的行為是錯誤的。

眼見新人“不懂規矩”,獄警開始嚷嚷:“看來有人不守規矩,那這樣的話所有人就陪他一起受罰,直到他改正為止。”

接著便是無限制的伏地挺身、報數等事情去消磨人的心智,而其他囚犯並沒有意識到需要團結抗爭,而是勸說新人趕快遵守命令,以免受到更多懲罰。

從這情況可以看出,囚犯沒有多餘心力去理性思考如何改善當前處境,每天應付毫無意義的指令、被中斷的睡眠與惡劣的生活環境,已消磨光他們的客觀思考能力,苟活一天是一天。


獄警的自白

實驗結束後,作者提到一位扮演獄警的自白。這位獄警也是“嚴格”控管囚犯的其中一人,他說:

一旦你穿上制服並被賦予角色,且有人對你說‘管好這些人’,你就會變了個人,不再是穿休閒服的角色了。當你穿上卡其制服、戴上墨鏡、拿著警棍時,你就真的變成獄卒。那是你的戲服,穿上它,你就得照著劇本演。

在獄警的視角下,他們之所以對囚犯態度惡劣,最大的理由是因為要“管好這些人”,也就是對當下環境的“掌控感”。因此,為了“掌控”局勢,他們需要“嚴格”對待每位囚犯。

對囚犯的暴力與污辱,就成了掌控局勢的手段之一,不論是否合理,在他們眼中,這手段是為了避免囚犯暴動的問題,邏輯上說得通,也就不會因道德問題而感到愧疚,這也是常見的邏輯自洽。

獄警與囚犯的人格差異?

在實驗開始前,作者有對受試者執行不同人格測試,目的是為了確保不同角色的人格平均表現沒有巨大落差,這邊列出幾項人格測試量表如下:

  1. F-scale authoritarianism 權威性人格量表:用以測試受試者是否對權威抱持順從且不具批判性,獄警的平均分數4.8而囚犯平均分數4.4差距不大。
  2. Machiavellianism Scale 馬基維利量表:用來衡量一個人在人際互動中運用權謀來獲得實際好處的程度,獄警平均分數 7.7 ,囚犯平均 8.8無顯著差異,也無法用來預測囚犯在監獄的表現狀況。
  3. Comrey Personality Scales 孔氏人格量表:用以測試受試者的八大人格特質,包含信賴、守序、愛整潔、服從、活動力、穩定度、外向性、陽剛性、感同身受能力。這份測試獄警和囚犯的平均分數相同,可以互相取代,也就是說在實驗開始前,這兩類人並沒有預先存在的個性取向。


實驗後的有趣發現

  • 全程接受實驗的囚犯,「服從」(接受社會現實)、「外向性」及「感同身受的能力」,分數都高於提前釋放的囚犯
  • 好獄警(對囚犯相對友善)的「感同身受能力」分數是最高的,在獄警的平均表現裡面屬於非典型
  • 最殘酷的獄警,分數表現一般且平均,唯獨「陽剛性」的分數低於其他所有獄警。
  • 全程忍受實驗惡劣環境的人,權威性人格量表平均分數來到7.8,遠高於提前釋放的囚犯(3.2),也解釋了留下來的囚犯對權威又更好的適應性。


個人經歷:遊戲中的角色扮演與道德考量

想到自己的一段過往,當時在玩國戰手遊,不同聯盟有各自群組,我在該聯盟內屬於“幹部”之一,主要負責管理聯盟後勤。

由於被賦予了後勤官的角色,我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管理聯盟資源,像是設計表單、規定聯盟稅率及資源使用項目。

而經手的資源量極度龐大,就忍不住拿來升級自己的東西,這件事其實正常來說不合理,算是公器私用。當下說服自己的方式是,為了更好處理後勤問題,升級與後勤相關的技能是合理的(當時的聯盟會長也同意此操作)。

這件事影響深遠,雖然是遊戲,但卻可以從中看出人性的脆弱面。這段合理化的過程細部拆解如下:

  1. 發生行為:挪用資源升級
  2. 感到不安:由於挪用了聯盟資源,受到道德譴責
  3. 定義問題:挪用是為了解決“後勤相關”問題
  4. 感到穩定:因為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沒有道德問題

同樣的拆解方式也適用於獄警對囚犯的惡劣態度,先定義問題並將行為解釋為解決問題


結論

從這些例子可知,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我不認為人性本善或本惡,更多時候是環境影響的結果。

我們能理性思考也是因為外在環境沒有強加一個角色在我們身上,去規範我們的行為並奪走我們的思考空間。

我們應警惕人性在環境面前的脆弱,當被賦予角色且擁有權力時,我們將不再是原本的自己,會迅速適應新角色,為了解決問題而跨越道德底線。

換了位置,換了腦袋,能對抗環境影響的人少之又少,共勉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