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聯經中國史《華夏文化與多元轉型:明史》、《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新書推薦

千呼萬喚始出來,【聯經中國史】系列繼年初三本著作問世後,在讀者如同七月陽光的熱情期盼下,《華夏文化與多元轉型:明史》和《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兩本出版啦!這兩個迷人的朝代既是諸多民間戲曲、小說、電影和戲劇的根源,也是學界和政治論爭的焦點,兩本書將讓大家對這些事情的好奇願望一次滿足,遍覽論爭眉角。

過往我們對於清朝的認識,無非是一個被漢化的外族王朝,這種從清亡以後主導政治的漢族視角出發,彷彿清朝是為了讚頌「中華文化」的偉大而存在的陪襯物品。但在外國學界的多元研究下,滿洲帝國的多元燦爛和主體性逐漸駁斥上述說法,過去幾年台灣出版界積極引入美國以滿洲中心為主流的「新清史」作品即為此類,但新清史也被中國官方認為是「外國亡我之心不死」,想分裂中國、帶有政治性格的學術產物。

有人會問,那台灣學界的作品呢?沒錯,就在這套【聯經中國史】現身啦!在七月,這套系列推出了由葉高樹教授主筆的清史,不僅介紹台灣學界的成果,更提出台灣學者的自身觀點,整合各方論述,與中國學界、國際漢學界對清帝國的論點互動,提供台灣人自身觀點去認識這個複雜多元、燦爛豐富的多民族帝國,否定過往中華民族的「漢化」神話,讓我們以後聽到中國學界與官方認定「分裂中國」論點的清朝研究時,大可一笑置之,甚至能以批判性的角度去看待外國學界。


有趣的是,其實不少美國學者曾受台灣學界影響,因為許多人曾來台灣,向我國知名清史研究者莊吉發先生學習滿文,查閱故宮檔案和參考研究成果,像是哈佛大學副教務長歐立德(Mark C. Elliott)、耶魯大學教授白彬菊(Beatrice S. Bartlett)等均如是。台灣學界曾提供巨大養分給美國學者,我們又再讀他們的書,現在不用如此了,有這本書,我們直接讀自己最新的成果,也更新各地學界動態的成果。

而明史的寫作方式則是裡面最特別的一本,因為是唯一一本集結師門之力完成的合著。由編者徐泓教授完成前三章,談及明代建朝最重要的一代之制,再由師承徐泓教授的五位中生代學者,依自身專業領域,從政治、文化、社會、經濟到庶民文化等多元面向撰寫後面章節,呈現出具有活力的明代百態,並由編者以其史觀綰合成專業又通俗的著作,使得本書既迥異於一人撰寫的專書,也不同於專業論文集的方式,讓讀者能更接近明朝的生生百態。

編者對於過往明史為政治因素所累,導致人們對明代的看法較為灰暗荒誕這點耿耿於懷,或許是親身研究後,理解明朝豐富光彩的一面,也因自身因素,想以中國人對中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還其本來面貌,所以在緒論特別針對過往評論和西方漢學做出回顧與整理,並用這本書作為最新成果,回應過去的褒貶與疑問。或許編者也想回應許多電影、戲劇、小說等描繪的明朝形象(例如新龍門客棧裡的廠公、唐伯虎點秋香的發飆寧王、自封威武大將軍朱壽的武宗、金瓶梅書中的明朝生活…),在趣味之餘,對明朝能夠有更新的理解。

「歷史是現在與過去永無止盡的對話」,正如本書所回應的前人們一樣,本書作者們的史觀與想法絕對會形塑歷史的撰寫與評論。我讀本書時,或許是作者們對「去中國化」、忘記祖先從何而來,以及對現今台灣人身分認同的憂心,字裡行間有時能夠感到作者們與當代對話的意圖,從「奠定中國版圖」、「恢復華夏認同」到最後一章鄭成功被視為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不同的作者有著一致的思考,這或許也是不同作者能理脈一貫地完成一本書的原因。

以《萬曆十五年》一書知名的漢學家黃仁宇曾提出「大歷史」觀點,主張拉長縱深,去理解中國何以演變成今日模樣,他將時間縱深拉長到明朝華夏儒家體制建立後的變遷,深刻影響了近現代的路徑取向。而本次出版的明史、清史從明代談至清中葉,年初出版的近代史則寫至清帝國滅亡,囊括了帝國演變為「中國」的歷史,儘管若干角度不同,卻正好提供了最新、更多且豐富的知識和視野,讓我們台灣人理解這段長時期演變的豐富知識,更能讓我們練習抽絲剝繭,破除各種隱藏政治目的的歷史神話。


誠摯推薦這套好書,七八月可以先收下明清兩本,一邊消化,一邊等待後後續上古、秦漢、隋唐五代和宋四本,並期待臺灣的學者一步步從絕地天通講到科舉社會,讓我們深入接觸過往族群豐富、文化多元的帝國,如何走向1911年出現、走向「一國一族一語言、強制文化同一化」的民族國家中國。


書籍連結:

清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2880

明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288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書評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