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3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現在就練習獨處,身心靈才有成長的餘裕

    raw-image

    圖: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

    在一場作者親臨的講座上,買了一本書,名為《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有位校長發問:如何讓國中生也關心這話題;因為他們學校早就有在辦關懷老人的活動了,比如到安養中心表演樂器⋯⋯但是,如何讓國中生多多認識這個 issue?

    此問一出,現場眾人先是大笑。因為啊,要國中生認識孤獨死!太早了吧。


    其實,不只國中生啊,絕大多數人,甚至是老年人,也會有人覺得還太早呢。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We live as if we were never going to die, and die as if we had never lived.

    活著,以為自己永遠不會死;臨死,覺得自己從來沒活過。


    「以為自己不會死」正是世人普遍都有的一種錯覺。

    一想到死,就覺得太恐怖啦、真是觸霉頭、一想,壓力就來了⋯⋯各種不舒服⋯⋯


    可是,若已知一個月內會死,這類想法能否逼得人即刻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呢?



    #孤獨死,已成趨勢

    現代化國家普遍都有的社會現象包括有離婚率高、不婚者多、人口老化、少子化、人際關係淡薄疏離,所以,毫不意外,獨自生活的一人戶已漸成主流。事實上,2023年全台灣單人戶有 332.2 萬戶,佔整體比重為 36%,且成長率達3.2%。(資料來源:內政部)


    獨居者(不見得是老人喔)正是孤獨死的候選人;你看,平日沒和家人或外界互動,死後必然要過一段時間才能被發現。人生走到已退休(或失業)的階段,伴侶已逝、親戚早無往來、沒有社交活動,這些都是大趨勢之下的必然現象;若獨居者又患有慢性病,久病厭世、病發、意外⋯⋯過世時身旁自然也不會有人。


    日本早在上個世紀中期就注意到孤獨死的現象;厚生省自2008年推行「孤立死防止推進事業」就是想控制這種情況。然而,社會的目光總有恐懼,孤獨死被視為重大問題,亟待解決(?)警察在紀錄這類事件時會標示為「非正常死亡」。


    是因為遺體吧。腐爛的過程、散發的氣味、現場的髒亂與疑團⋯⋯令生者非常不安,也帶來各種麻煩。


    然而,這只是從社會這個單一角度在看孤獨死,而這樣的角度通常只會延伸出更多的恐懼⋯⋯



    #孤獨活,現在進行式

    自己留在世間的遺體,在別人眼中會怎樣解讀你的人生?實際上,絕非你最需要關心的。

    與其強調孤獨死已是趨勢,還不如說:孤獨活,是你我都要好好學習的課題。


    孤獨活,是以聚焦在自己的身心為基礎,那樣子去活在當下;不是一個人吃飯、旅行⋯⋯而已,

    是能夠與自己身心融合、同在,並更深刻地瞭解自己,進而更有力量去面對人際與世界。

    或者說,孤獨活就是要培養「獨處」的能力。


    選擇獨處,才能看見自己有多依賴、多眷戀。從來不敢一個人嗎?去旅行,沒旅伴哪成?一旦落單,就惶恐不安嗎?發現旁人成雙成群,就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可憐?


    說穿了,對孤獨、對「自己一個人」有恐懼,這是人類的求生本能。再加上,父母親那一輩若經歷過戰爭逃難、戰後蕭條的,也會遺留給你很多基於「落單」而恐懼、而衍生的行為模式。


    要分辨:

    孤獨,是一個客觀現象。I am alone,我一個人,這只是在描述一個真實狀態而已。

    寂寞,lonely 是一種因為孤獨而產生的心情,也是大多數人的慣性或預設成見。

    若你選擇孤獨=寂寞,那無可避免,接下來會引發的情緒與想像就會比較偏向悲情、阻滯、打轉、迴圈、迷惘。

    實際上,「孤獨活」並不等於寂寞。相反的,一個人的時候,更可以創造美好經驗,而且往往是任何學習大躍進的契機。


    時代大趨勢既已如此,我們都需要練習獨處,在獨處中好好生活與學習。

    那獨處時要做什麼呢?


    #獨處的練習

    舉凡一個人可從事的活動都可以,譬如說吃飯、書寫、散步、瑜伽、游泳。然而,這是外在形式上的,尚未觸及重點。

    譬如說,去游泳時,都在看別人穿什麼泳衣;上瑜伽課時一直想跟人聊天,那就只是形式上的獨處。


    偶而想要「一個人靜一靜」,這就是你的內在發出訊息了,要你獨處一下。這時,可到戶外走走,或做點簡單家務,通常就會感到心平氣和了。


    #獨處的要素

    一、慢。

    外面的世界肯定只會愈來愈快。如果毫無知覺,人就會被外界捲走,被拖著奔跑,內心卻是莫名所以,這樣子哪能有獨處?


    那,「慢」是要多慢?


    一個簡單原則:跟隨自己的呼吸;用呼吸的節奏去行動即可,漸漸能自證什麼叫從容、什麼叫優雅,而不至於變成別人指責的慢吞吞。



    二、覺察身心。

    隨自己的呼吸去行動,就能在繁雜的世事當中穩穩前行;此外,你還會發現自己內在的時間、空間擴展了。這聽起來有點矛盾;因為一般人的快捷都是搶來的,而你不去搶,你是從呼吸等等功法契入進去後,自然而然擁有的。


    好比說游泳好了。很多泳者心中已設定要游幾個來回,下泳池後就很目標導向的,一直想要快點游完。


    然而,游泳之所以是個獨處的練習,是在於「過程導向」,不是目標導向。過程中,你深刻地去感受全身體的漂浮、手前伸時影響的方向、兩腳如何用力、手與腳的協作、浮出水面時吸氣的過程、潛入水面後吐氣的過程⋯⋯這樣去游泳,細緻地感受身心的協同運作,身心會很滿足,速度不慢喔(我沒特意量,但是好幾次要追上前行者)。


    又好比去走森林步道好了。若是呼朋引伴,圖的就是大家夥兒熱熱鬧鬧地,其實也有他的樂趣。

    可是,如果你是想練習獨處,那就不是那樣的走法了。


    專注在自己身心,你會變得更敏銳,能察覺四周景色或危險,思緒會沉澱下來,感覺的能力也變得直觀清澈。這份覺知能力是很有必要去經驗或培養的,否則人一直活在群眾當中,其實是看不到自己的。自己在討好、討愛、自我犧牲迎合他人,這些都會變模糊、看不到⋯⋯


    三、簡單有用的事要持續做。

    均衡飲食、運動、讀書,身心靈全面的學習、自我更新。為了真善美,持續往前走。


    #結語

    孤獨活、孤獨死已成大趨勢,要知道這沒什麼好哀怨的,這其實是「環境在引領眾人升級」。

    要保持自身的生產力與社會功能。絕不要被眼前所見、困於輪椅的老人團限制了你對老年的想像。

    請拋開歲數的枷鎖,勇於向任何卓然有成的人學習,就算他比你年輕!這樣才有實踐「活到老、學到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江信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