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探索多元智能:如何理解和培養孩子的潛力-《多元智能》書摘

前言

現在作父母的這一輩,小時候都是做過SAT智力測驗的。測驗成績高的,就會去資優班。但是,Howard Gardner 提出了「多元智能」,他認為人的智能不只有數理和語文,那樣太狹獈了,看看台上那些著名的音樂家,我們豈能說他們不聰明嗎?他們肯定有他們的音樂智能,但在智力測驗中,這樣的音樂家只會被刷下去。

 於是,他投入大量精力研究了人類的智能,分別出七個智能:語文、邏輯數學、空間、人際、肢體動覺、音樂、內省。後來,有人對他說「你的智能沒有把達爾文納入」,於是他又將「自然觀察」列入,為第八個智能。

如何確定某項能力是智能?

 有三個關鍵,可以區辨所謂的「智能」

1.      智能是生物特徵,例如人與黑猩猩不同

2.      智能是個別差異,例如表現得更聰明

3.      智能即適當執行任務,例如彈鋼琴。

每個人都擁有這八大智能,但表現得都不相同,甚至雙胞胎也不會有完全一樣的經歷所以不同。有時候某人有某項智能,但無法表現出來。

學齡前兒童與兒童有什麼不同?

 學前兒童通常表現出較高的創造性,因為他們不在意領域的差異,而能做出跨領域的作品。

兒童通常對文化或領域較感興趣,會想專注學習某項事物。

作者建議8-14歲的兒童應該追求技能專門化,一門藝術、一門運動、一兩門學科領域。(p147)

我對本書的看法

 

原本我期待書中會提到「如何觀察孩子是否有這些那些智能」「是否有相關的形式化量表」「如果發現有潛力,如何進行活動增進這些智能」等。但因為本書是比較偏理論的書,即使是在實驗裡面,也並沒有孩子的成長記錄,所以這塊是缺乏的,且他不希望創造另一種測驗來增加「失敗者」,所以並沒有標準化測驗。

如果有提到實務,多半也是針對美國的多元智能實驗課程來反饋。對於我們這些並未實際了解美國教育現場的人,他的分析讀得也是一知半解。但我仍吸收了以下心得:

1.既然每個人都有這些智能,那我們可以同時觀察自己和孩子。

例如空間智能,在陪小孩玩樂高做字母的時候,我發現小孩就特別能做出立體感的東西,而我缺乏想像力,就只是按平面做出來。

2.要如何開發這八大智能?

這個我個人也沒有答案,有另外一本書《別鬧了費曼先生》很值得借鏡。物理學家費曼提到,他的父親在教他的時候,從不說公里、公尺這些抽象的東西,而是說「這有幾個足球場大」。同樣,在教植物的時候,他從不說這些植物的學名,而是告訴費曼它們有什麼特性。因而養成了費曼並非單純背誦,而是具體的思考能力。

3.書上說要「個人化教學」

要同時成就八大智能,原則上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達文西那樣的通才。但如果近距離觀察小孩的特性,還是可以幫他尋找適合的素材。

4. 給孩子佈置「任務」

既然智能的標準是完成任務,那應該是可以給孩子佈置任務的,裡面有提到,有個人化的任務,也有合作要完成的任務。例如我家之前,孩子的爸爸安排任務,讓孩子們一起完成一個樂高的房屋,這個任務就是一種空間與人際智能的培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