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4|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如何在複雜世界中找到行動的動力

當我們面對無數的選擇和可能性,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時,該如何找到前進的方向?在《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作者羅振宇分享了關於「意義」的概念與應用。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意義」並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我們行動的根本動力。在書中,羅振宇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這個世界本質上是一個「無限遊戲」,而「意義」的作用就是將這個無限遊戲切割成一個個我們能夠應對的「有限遊戲」。

書中提到一個經典的例子: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錯誤」的認知有時反而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哥倫布在出發時犯了幾個嚴重的錯誤:首先,他的數學計算有誤,將地球的周長算小了約八倍。其次,他的目標本身就是錯的,他以為自己要到達印度,結果卻到了美洲。

然而,正是這些「錯誤」的認知,給了哥倫布行動的勇氣。如果他知道真實的情況-航程比想像的要遠得多,目的地也不是遍地黃金的印度,而是一片未知的大陸,他還會有勇氣啟航嗎?很可能不會。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有時候,正確的認知反而會阻礙我們的行動。

這就是「意義」的價值所在。它像是一面牆,一個籬笆,將世界變小,讓我們只看到眼前這一點點的世界和誘惑,從而有信心開始行動。它替我們遮蔽了漫天遍野的不確定性,讓我們在「無知」中就開始行動。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知道所有的困難和挑戰,很可能會望而卻步。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為這個任務賦予一個「意義」,哪怕這個意義一開始看起來很小或者不那麼重要,它也能給我們行動的動力。

舉個例子,假設你接到了一個開發新產品的任務。如果你一開始就考慮到所有可能的困難——市場競爭、技術挑戰、資源限制等,你可能會被嚇倒。但是,如果你給這個任務賦予一個意義,比如「這是一個學習新技術的機會」或者「這可能會改變用戶的生活」,你就會有動力去開始行動。

羅振宇在書中提到,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他們剛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所追求的目標往往又小又不起眼。但正是這個小目標促使他們開始行動,在行動中獲得了一些意外的收穫和副產品。在這些收穫的基礎上,他們發現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實現更大的目標。就這樣,他們用一步步行動的副產品,這些意外收穫,積累起成就。

一個中國的民間故事中,講述了一個財主臨死前告訴他懶惰的兒子們,他在田裡埋了寶藏。兒子們為了尋寶,把整個田地都翻了一遍。雖然最後沒有找到寶藏,但是他們卻意識到可以在翻過的土地上種植糧食。到了秋天,豐收的糧食就成了真正的寶藏。

這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意義」的作用。那些懶惰的兒子們被一個虛構的寶藏所激勵,開始了辛勤的勞動。雖然最初的目標是錯誤的,但是這個「錯誤」的意義卻引導他們做了真正有價值的事情。

曾國藩有一句名言:「未來不迎,現在不雜,過往不戀。」表面上看,這句話似乎在告訴我們要專注於當下。但是,如果我們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專注於當下,這不就是我們一直試圖避免的盲目狀態嗎?

實際上,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告訴我們要避免「猶豫」。在中國古語中,「猶」指的是過去,「豫」指的是未來。「猶豫」就是指這樣一種狀態:既惦記著過去的事情,還想著未來的事情。看起來考慮得很全面,但因此前怕狼後怕虎,既患得又患失,最終什麼都做不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意義」。它幫助我們屏蔽了世界的複雜性,讓我們能夠專注於當下,開始行動。正如羅振宇在書中所說,認知能力低並不是災難,真正的災難是我們無法屏蔽鋪天蓋地的大世界原本的複雜性,從而陷入無法行動的處境。

「意義」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行動的方向。它不是一個虛幻的概念,而是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過為我們的行動賦予意義,我們可以克服恐懼和猶豫,開始行動。而正是在行動中,我們才能發現更多的機會,實現更大的目標。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