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5|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農耕行為對人類基因的影響

人類學會種田,對自己會造成什麼影響呢?最明顯的,就是人類的飲食,從高多樣性的飲食,轉變成為以澱粉類食物(小麥、小米、玉米、稻米都是高澱粉食物)為主的飲食。這樣,會不會對我們的基因產生什麼影響呢?



過去的研究發現,北歐地區的人,因為食用較多乳製品,所以他們的乳糖酶(lactase)到成年仍然持續表現,因此他們罹患乳糖不耐症的人較少。那麼,從低澱粉飲食轉為高澱粉飲食,是否會對於澱粉酶(amylase)的基因產生影響呢?


最近的一個大型研究發現:與原始人類相比,我們的澱粉酶基因數,的確增加了很多!人類的基因中共有三個澱粉酶,它們是AMY1AMY2AAMY2B。尼安德塔人與丹尼索瓦人的這三個基因各只有一個;但是現代人平均有6-8個AMY1、2個AMY2A、2-3個AMY2B。驚人吧!


要做這個研究,當然需要很多「人」的資料,而且不能只有現代人,還需要許多古人的資料。因此,研究團隊從大約1000個基因體計畫得到約5,130個現代人的基因體序列,以及533個西歐地區古代基因體序列,這些最早可以回溯到12,000年前,最新的也有250年前。最後,他們還取得了3個尼安德塔人、1個丹尼索瓦人的基因體序列。彙總起來,可以一路回溯到40-50萬年前!


可能有讀者會想:為什麼過去無法研究澱粉酶呢?照理說,研究澱粉酶基因數量的改變,應該是很合理的想法。事實上,過去就曾經研究過狗的基因,發現在狗被人類馴化之後,澱粉酶基因的數量也增加了。


過去之所以沒有研究人類的澱粉酶基因數量,是因為人類的澱粉酶基因剛好位在一個很難定序的染色體區域上。這個區域有許多重複序列,甚至有些序列還是倒轉的。因為過去的定序方法,是將DNA切成大約100鹼基對的片段、分別定序,再以軟體進行組合,所以要把這樣的區域的序列給理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隨著定序技術的進步,新方法可以一次讀相當長的序列,不需要切成短片段,如此一來,就可以讀出這些區域了。


所以,現代人的澱粉酶基因數量,比尼安德塔人與丹尼索瓦人多了許多。到底是什麼時間點發生的?


研究團隊發現,所有現代人的澱粉酶基因,都源自於大約在27,900年前的擴增事件。在這次的擴增事件中,AMY1基因從1個增為3個。


後續這三個基因各自經歷了不同的變化。AMY1變化得最頻繁,經歷了26次擴增與24次缺失,AMY2A經歷了6次擴增與2次缺失,最近的1次發生在9400年前。AMY2B則經歷了2次擴增事件。


特別的是,在美洲、東亞和中亞/西伯利亞人群中的AMY1有9個,另外在13,500-40,700年前,還出現了一個完全沒有AMY2A的個體。另外很重要的是,西歐地區的族群在過去的12,000年間,出現了基因大量擴增(從原來的3個增加到5個或更多)的現象:有5個或更多澱粉酶基因的個體出現的頻率,從12%增加到86%。由於12,000年前恰好是人類步入農耕的時間點,這個發現意味著,農耕的確對人類的澱粉酶基因數量的擴增產生重要的影響。


過去在進行化石研究時已經發現,人類在以澱粉為主食後,很明顯的一個變化是:蛀牙增加了。另外,農耕族群因為以澱粉為主食造成營養不良,使得他們都變矮,貧血等疾病的出現也比比皆是。


而最近的這個研究發現,三個澱粉酶基因隨著時間發生了許多擴增與缺失事件,而在西歐地區族群中的發現,支持了農耕的確會造成澱粉酶基因數量的增加。所以,農耕行為造成我們以澱粉為主食,而為了更有效率的消化澱粉,表現更多澱粉酶的個體就會有更好的優勢。


最後,考慮到1960年代因為發明了以玉米澱粉製造高果糖糖漿(如:豐年果糖、果糖液糖)的方法,造成高果糖糖漿的大量使用;不知道這個現象會不會對我們的基因發生影響呢?


參考文獻:


Davide Bolognini, Alma Halgren, Runyang Nicolas Lou, Alessandro Raveane, Joana L. Rocha, Andrea Guarracino, Nicole Soranzo, Chen-Shan Chin, Erik Garrison, Peter H. Sudmant. Recurrent evolution and selection shape structural diversity at the amylase locus. Nature, 2024; DOI: 10.1038/s41586-024-07911-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