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經營社群的心得:參加者為何而來?|社群分析EP21

近期參加了不少線下活動社群,剛好都有和發起人聊到為什麼要經營實體社群,這篇想記錄一下社群觀察日記,以及不同社群的樣貌。

raw-image

從大學到現在參加過的社群可以分成 3 大類:

  • 學習型社群:讀書會,大家為了特定目的而來,例如都想要學習行銷、商業思維。
  • 任務型社群:返鄉服務隊,通常辦完一屆,大家就會交接給下一屆成員
  • 聯誼型社群:鄉友會,比較偏敘舊,大家沒有特定目的,通常是為了更新彼此近況。

⠀⠀

▍ 經營社群會帶來什麼?

⠀⠀

以曾經經營過的經驗,在大學期間可以說出「想累積領導力、想培養團隊組織能力」等理由來支撐自己經營社群,但開始工作後,為什麼還想繼續經營社群?那些社群發起者的動機是什麼?那些認真生活的人們究竟在想什麼?是什麼因素可以讓他們持續眼神發亮?這些是我一直好奇的地方。

在我參與了幾個社群,從各發起人身上感受到深刻的:

「將有趣的一群人聚在一起,碰撞出意料之外的火花」

近期遇到的社群發起人,看起來都沒有從社群獲得實質的「金錢利潤」,甚至很多活動需要自己倒貼錢去舉辦,但他們都有一種「現實扭曲力場」能力,讓看似很難、不可能完成、幾乎很少人做過的事情一一發生。

⠀⠀

▍ 參加者為了什麼而來?

⠀⠀

以不同社群來區分:

  • 學習型社群:為了學到某個特定知識
  • 任務型社群:為了共同完成指定任務
  • 聯誼型社群:為了認識更多相似特質的人

⠀⠀

若要長期經營的話:

學習型社群

  • 做論壇或講座的社群,一開始參加者都是被講師名氣、講座主題吸引而來,但我觀察到能長期經營的社群(超過半年以上),都有一個特質是「參加者經營參加者」,透過官方助推,由參加者自行組成的額外小聚、讀書會、飯局,往往能讓這個社群有長期的參加受眾。
  • 但學習也不太可能無邊界的持續學習,每個人的學習狀態也不同,有些人需要有地方做輸出,就會另外成立任務型社群,有些人想學習其他知識就會跳到其他社群。

任務型社群

  • 辦大型活動、營隊、競賽的社群,參加者主要是為了累積「活動策畫經驗」,因此要能長期經營需要有「經驗傳承機制」,讓好的活動企劃技巧能被傳承,同時也要有機制可以讓舊的成員可以順利被新舊交替。
  • 會用「交替」這個詞是因為任務型社群都是仰賴「成就感」,通常參加者一獲得之後,就會想往挑戰其他任務,因此需要有新人可以補位,並讓舊人可以換到其他位置,像是外部顧問、理監事等角色。

聯誼型社群

  • 因為參加者的背景通常太不相同,因此現況多半是一年一次的敘舊交流,若有機緣的話,有些人剛好因為共同興趣,會組成學習型社群。
  • 也正因為聯誼型社群的相聚原因較薄弱,通常需要幾位較自發性的發起人持續揪團。

⠀⠀

▍ 社群的最終樣態?

⠀⠀

每參加一個活動我不經都會想,「這個活動好棒,好希望可以持續下去」,但社群不一定能長久經營,現在市面上能看到 10、20 年以上的社群,真的都是不少學長姐共同建立制度和口碑,才能有新人願意加入。

我們沒看到的是過程中可能曾經斷掉,或是差點結束經營。

因此我後來發現不能只問「社群最終會長成什麼樣子」,應該要問「如果樂見這個社群持續成長,有什麼事情是我願意一起投入的」。

⠀⠀

▍ 這個社群要帶大家往哪裡去?

⠀⠀

以我目前對社群的理解,假設人生是 A 到 Z,社群就像是陪伴一個人度過中間數站的接駁車,有可能 C~E 是一個社群,F~H 又是另一個社群。

除非是發起人,可以自主決定接駁車的方向,不然多數人都是在車子前進的方向,找到一個最適合的站牌上車,然後在成長之後,找到一個站牌下車。

總結

⠀⠀

這篇剛好是最近參加社群的有感而發。

若對行銷、社群系列有興趣也可以持續觀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張家惟 Evan Ch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