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照顧失智症時常見的思維陷阱--如何避免「小7集點」誤區


在課程中我常常把學員們帶進失智症的裡面,再把他們帶出失智症,用不同的視角看失智症的症狀。


否則很容易出現我們學校在學習「變態心理學」這門課程的問題。

大學時,上到「 變態心理學」這門課的時候,

老師在台上說了很多不同疾病的症狀,

譬如:

失智症會有記憶力變差、幻覺、妄想...;

憂鬱症有睡不著,吃不下或吃太多...;

思覺失調則有混亂、妄想...。

很多同學上完了一學期的課程,就常說,

我有這個問題,我又有那個毛病等。


其實我們學到的都只是看疾病症狀的冰山一角,

因為書本上的資訊,

都沒辦法涵蓋所有面向,

以致於看疾病就只能看到其中症狀的那一部份。

而人又很容易去找自己類似的症狀,

去推論自己可能的疾病問題。


進到醫院之後,

當看得越多,

才發現其實我們都小看了疾病的樣貌,

會以為疾病就只有書上寫的問題,

症狀就只會有書上寫到的症狀!


其實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我們長照的失智症裡,

當開始了解失智症了以後,

看到記不得家人,

不做過去常做的事,

不用以往會用的方式表達情緒,

很容易會好像小7集點一樣,

集滿幾個症狀或是有那些症狀就是失智症,

也就陷入失智症思考模式,

用失智症的方式處理問題。


其實要區分正常高齡者老化的症狀或是失智症狀在有經驗的醫事人員身上,

要考量的問題比一般人想像的還多。


至少有五大關鍵思考病程與症狀,在評估失智症時我們會在意的事:


五大關鍵思考病程與症狀的指標


疾病的病程


對失智症有老經驗的醫療人員大都曉得,

輕度、中重度,

大約會出現什麼症狀,

估計在罹患失智症後多久會發生,

所以有些醫師會對家屬說法:

「你怎麼沒有早一點來?」

或是說

「還好,你那麼早就發現異樣來就診。」

其實背後的概念就是醫師都知道生病多久了。


但是,很多認識失智症的人,

只知道失智症的症狀,

卻不太會區分症狀出現了多久!

也以致於大家出現看到影子就開槍的心態。

譬如幻覺的症狀如果無緣無故就出現,

之前都好好的,

沒有記憶力的問題、

也沒有嗜睡的問題,

這就有可能不是失智症造成的。

需要找出其他可能的原因。


高齡者的反應異於一般人的反應

延續前一個問題,

高齡者的反應,

常常不符合我們一般人的想法,

譬如:當你看到一個高齡者者,

可能出現暴力、躁動、

長時間睡覺、一直不睡覺、

對很多事情都不配合、

記不得事情、對事情都沒有反應...,

你會覺得他是什麼問題呢?


我想不少人又會想到是失智症,

其實老年憂鬱症也有可能,

因為有很多症狀跟失智症看似相似,

但原因不同。


身體與心理互相影響

而高齡者更常出現的就是身體問題卻以心理問題表現出來,

而心理的問題卻常以身體的問題顯現出來。


譬如情緒低落、壓力大,可能會出現心臟碰碰跳,消化不好的身體症狀。

而身體長期不舒服,

又可能覺得自己是不是治不好了,

找了很多醫生怎麼看不好,

就開始情緒低落了。

照顧者很容易就直接用直覺去看問題,

而忽略了這個問題背後的問題,

所以千萬要小心。


家屬說明個案症狀的模式


從家屬說明個案的問題模式去分析,

醫療人員可能會預期,

如果沒有說的部份可能就沒有發生,

或是有一些需要補足醫療人員判斷的關鍵點,

會加以詢問。


特別是在失智症評估上面,

會問一下過去有這樣的情形嗎?

或是過去對同樣的問題怎麼樣表現出來呢?


對一件事反應的差別

當我們看到同樣一件事個案有出現反應不一致的時候,

我們還要去思考周遭的環境是否有可能引發個案個案反應的差異,

譬如: 對於兒子就言聽計從,對於女兒就事事反對。

對孫子都百依百順,對外看卻處處刁難。

在反應不好的照顧者身上就會常常覺得個案有問題,

但在他依順的其他照顧者身上卻不覺得有問題。


所以,為了避免無法區別失智症問題,

比較好的方式是,

照顧者先把所有你看到的問題都記錄下來,

只要跟以往不一樣或是跟常人反應不一樣就寫下來,

先別預設立場,

因為我們容易想到的都會是往壞的方向去想,

一旦往這個方向去想的時候,

你寫下來的東西多半會是症狀,

卻沒看到被照顧者好的樣子。


追蹤「失智症應對的策略思維 黃耀庭心理師」帶你看見不一樣的照顧思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心理師品牌孵化基地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