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9|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為什麼碩博士生總是難以做到“節制”?】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生活充滿挑戰:不論是課業壓力、研究進度,還是實驗與寫作。我們經常被告知:「適度的平衡,才能帶來最佳效果。」但實際上,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做到“節制”,讓自己反覆陷入過度用功或過度放鬆的循環?


不論是在研究生活中,還是在生活瑣事裡,我們似乎總是無法徹底擺脫這種過猶不及的困境。


▌為什麼我們會吃不完還想再吃?


我們都知道,身為碩博士生的我們,往往在忙碌的實驗、報告或論文中,疏於規律進食。有時一餐吃太多,明明飽了,卻還是忍不住繼續塞進嘴裡,好像這樣才能彌補因壓力導致的疲憊感。


▌為什麼已經買了很多書,還是想買?


不少碩博士生會不斷購買書籍,尤其是參考書、研究資料,彷彿只要多買幾本書,自己的研究就能更有深度。但事實上,很多書買回來可能只翻過幾頁,卻還是忍不住點開購物車,再買下一本。


▌為什麼已經累了,還要繼續滑手機?


晚上研究告一段落,或者剛結束一場耗盡心力的研討會,明明感覺到已經很疲倦,但手還是不自覺地滑著 Instagram 或是 YouTube,持續消耗時間與精力。


▌為什麼明知論文在逼近,卻還是追劇?


每個碩博士生都有過這樣的掙扎:論文截稿日一步步逼近,我們卻常常沉迷在 Netflix 的下一集劇情中,覺得“再看一集”也沒差,直到發現半夜已經兩點。


▌匱乏心態正在牽引你


Michael Easter 在他的書《Scarcity Brain》中探討了這些行為的根源。他提出,這些會讓我們後悔的行為,其實都來自一種「匱乏心態(Scarcity Mindset)」。當我們感受到某種形式的不足,不論是時間、精力,或是認同感,我們的大腦會進入「匱乏模式」,開始渴望更多、更快、更強的回應。


這種「匱乏暗示(Scarcity Cue)」無所不在,特別是在高壓的學術環境中。


▌碩博士生的日常困境


以我自己為例,作為一名碩博士生,我發現自己在白天的研究工作非常專注,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能夠產出許多高品質的學術成果。然而,一到下午四點以後,我會進入一種奇怪的放空狀態,常常陷入不自覺地滑短影片的漩渦中。這種無法節制的現象,似乎就是 Michael 所說的「匱乏心態」的一種具體表現。


▌逛書店的同樣現象


這種行為並不僅限於網路上,甚至連逛書店時也會出現。我常常在書店裡隨手拿起一本又一本書,翻了一下就放回去。逛了很久,卻沒有一本書真正能打動我。真正能啟發我的,往往是當我靜下心來,在自己的書桌前挑出幾本重要書籍,認真翻閱,從中找到與自己研究相關的靈感,然後開始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如何打破「匱乏心態」?


Michael Easter 的《Scarcity Brain》對於這一現象的分析讓我頗有感觸。作為碩博士生,如果我們能夠理解自己的大腦如何被「匱乏」所驅動,也許我們就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為,專注於那些真正能幫助我們的研究和學術發展。


面對無數的誘惑與壓力,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制方法,學會在充滿競爭與焦慮的環境中平衡生活與學術,或許是我們能夠在研究過程中更上一層樓的關鍵。


世界很大,學術研究與生活中的挑戰更是無限有趣,而如何有效地「節制」與管理時間,才是讓我們真正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