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常聽到「活在當下」這句話,但我們真的有做到嗎?我指的不是運用正念冥想這類的身心靈活動,而是,在我們的人生上半場,我們通常選擇了「遞延的人生計劃」這樣的行為模式,我們認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才發生。
也許大部分人會認為「遞延的人生計劃」是一個合理的選擇。這種計劃的假設前提是,人生裡「必須要做的事」往往與我們「真心想做的事」有所不同。第一步是先完成必須要做的事情,第二步才是去追求你想做的事。
為什麼?因為在「遞延的人生計劃」的思考模式裡是這樣設定的:如果第一步不先完成滿足我們實際面需求(生活所需、財務、工作)的事情,那麼我們真心想要的第二步理想人生將無法成立,或者即便成立也可能有所欠缺、甚至毫無意義。也就是說:人們預設在完成第一步的過程中,就能夠在經濟上獲得資源,為第二步的理想人生奠定基礎。
「遞延的人生計劃」的另一項預設(也是迷思)是:要求我們將自己「真正在乎」的事物,與我們在第一步「必須要做」的事情分開來看待。在這樣的劃分下,「真正在乎的事」需要的是熱情,「必需要作的事」則必須仰賴驅動力。
驅動力和熱情看似都可以讓我們產生行動,但它們之間有著顯著的差別。熱情能「拉」我們去做一些無法抗拒的事情,而驅動力則是「推」我們去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不了解自己,就無法區分這兩者之間的不同。因為只要有自知之明,我們就會察覺自己原生的熱情,這種熱情並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標或獲得某種報酬,這與追求獎勵無關,也不是為了克服他人設下的難關——那些都屬於驅動力的領域。熱情,單純的只是「我喜歡這麼做」「這麼做讓我感覺棒!」。
在「遞延的人生計劃」的設定中,我們靠驅動力幫助我們度過第一步,而第二步,也就是真正想過的人生,才是熱情真正的歸屬。我們希望並假設,當我們最終完成到達那裡時,我們就可以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過活,那時我們的熱情將會再次復甦。但我們也看到許多例子:健康情況、壽命、外在環境變化,常常讓人們未必能夠如願。
如果讀到這裡,你認為「遞延的人生計劃」是合理的,也正是你採用的模式,那麼想跟您分享我的發現與反思。
去年讀了美國知名的高階經理人成長教練馬歇葛史密斯的書《放手去活》,葛史密斯認為,影響我們判斷「人生是否無悔」,有三個重要的變數:
三者中,「抱負」就等同於前面提到的驅動力,而「渴望」則是心中持續的熱情。
葛史密斯提醒我們,在思考我們人生裡的行動、抱負、渴望三項變數時要注意:
我覺得這很像電影《命運好好玩》亞當山德勒飾演的男主角:一心只想在工作中獲得晉升才能過理想人生,但在人生即將結束前才發現,他在晉升之路上與家人漸行漸遠,但家人與愛才是他真正的渴望。
在讀到上面這一段時,突然發現:我說不大出來我的渴望是什麼,在人生的上半場,的確抱負是驅動我不斷學習、努力的主要因素。但隨著一個一個目標的完成,似乎沒有讓我感覺到長久的滿足。
我開始嘗試去找到自己的渴望、熱情所在,過程中我試著問自己「有哪些事,即便沒有報酬或獎勵,我仍會樂此不疲?」,漸漸發現閱讀與學習,和人分享似乎是我的熱情所在。在讀到好書時我會揚起眉頭眼睛一亮,在學到新知之後我會自得其樂,再有機會透過類似讀書會之類的方式與人分享時我會眉飛色舞…。這一些並不需要遞延發生,已經身為自僱者的我,大可以思考如何讓閱讀與學習成為我的工作項目、模式之一,去追求滿足熱情的人生。這就是我目前在進行的事。
不要再把你的理想人生往後推移了,從此刻開始,你也可以從發現自己的熱情與渴望,思考你的無悔人生如何展開。
(本文原發表於「104高年級」:別再認為理想生活必須遞延實現,找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事,啟動無悔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