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袋真的決定了一切嗎?
每當我們經歷到極致的快樂時刻,中了樂透頭獎、享受美食或是體驗極致刺激,我們的大腦會釋放神經傳導物質讓我們感到滿足。
但如果這些感受的背後,還有另一個藏在我們體內的隱秘角色呢?今天我們要談的是體內的「第二大腦」——腸道微生物群,這個鮮為人知的存在,正顛覆我們對健康與疾病的理解。
許多人對腸道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消化」這一基本功能上,但事實上腸道在身體運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腸道裡擁有多達數千兆的細菌,這些微生物組成了腸道菌群,這是一個多樣且充滿活力的微型生態系統,類似於熱帶雨林的多樣性。這些看不見的菌叢「器官」重量竟然與我們的大腦相仿,大約1.36公斤。
這些細菌的一個主要功能是幫助消化特定食物、合成維生素、並產生影響身體各項功能的激素。有些腸道細菌能幫助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些則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甚至對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產生影響。由此科學家開始將腸道稱為「第二大腦」,因為它不僅是消化的場所,更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交流的重要器官。
腸道菌群還能幫助合成一些重要的維生素,例如維生素K和某些B族維生素。維生素K對血液凝固至關重要,而B族維生素則參與身體的能量代謝。沒有這些細菌的幫助,我們的身體將難以有效率地運作。腸道菌群還會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這些化合物不僅為腸道細胞提供能量,還具有抗炎效果,對整體代謝健康有重大影響。
這段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俄羅斯,一位名叫艾利·梅奇尼可夫(Elie Metchnikoff)的生物學家。他因發現巨噬細胞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獎,但他的貢獻遠不止於此。他認為腸道微生物對於維持健康有著重要意義。梅奇尼可夫甚至進行了一些極端的自我實驗(拿自己的身體當丹爐(?),喝下致命的霍亂菌液來研究霍亂的影響,並且用自己的身體來驗證腸道微生物與疾病之間的關係),試圖了解腸道微生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他的結論是:某些腸道細菌可以幫助防止疾病,並保持身體健康。
梅奇尼可夫的理論指出,腸道中有許多有益的菌種,這些菌種能對抗有害菌,並幫助維持內部環境穩定。然而,當時的主流醫學不認同他的觀點,許多人認為腸道是「毒素的來源」,甚至有外科醫生主張切除腸道來解決消化不適的問題。因此,梅奇尼可夫的理論一度被忽視,隨著時間推移,他的研究逐漸被人遺忘。
20世紀初,抗生素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微生物的態度。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人們發起了一場對微生物的「戰爭」,試圖徹底消滅體內和環境中的細菌。但我們逐漸發現,這種極端的做法帶來了不少後遺症。近年來肥胖、氣喘和免疫系統疾病的病例不斷增加,部分原因被認為與對有益菌的忽視及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有關。
台灣剖腹產的比例相對較高,約占新生兒總數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這些嬰兒沒有經歷產道接觸母體的有益菌,取而代之的是來自醫院環境或母體皮膚的細菌。這種情況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肥胖、氣喘和免疫缺陷等疾病的風險。這些問題的出現,也促使科學家重新審視我們與微生物之間的關係。
有人可能覺得,抗生素的出現使我們能擺脫細菌的威脅,過上更健康的生活。但事實上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反而破壞了我們體內的微生態平衡,減少了有益菌的數量,並增加了有害菌的抗藥性。
補充說明:這也是在抗生素治療時會拉肚子的原因,青黴素等等會殺死所有的細菌,包刮和我們互利共生的益生菌。
想像一下,如果熱帶雨林中的所有物種都被消滅,只留下少數幾種植物,那這片雨林將變得多麼脆弱。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被破壞後,身體也同樣變得更加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
腸道和大腦之間存在著一條直接的「通道」,稱為迷走神經(vagus nerve),這條神經從腸道延伸到大腦,負責傳遞雙向訊號。有研究顯示,即便迷走神經被切斷,腸道依然能夠自主運作,顯示腸道具有一定的神經調控自主性。
除了迷走神經外,腸道菌群還能透過產生多種神經傳導物質來影響大腦,其中之一便是血清素(serotonin)。血清素影響情緒,而有超過90%的血清素是在腸道中合成的,而不是主要由大腦產生。
這意味著情緒健康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如果腸道內的菌群失衡,例如有害菌過度增長,血清素的產生可能會受到影響,導致情緒低落、焦慮甚至抑鬱。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與健康,有助於穩定情緒,增強心理韌性。
有一項有趣的動物研究發現,當老鼠的腸道菌群受到改變後,牠們的行為模式也隨之改變。缺少某些菌群的老鼠變得更加焦慮,甚至會出現一些類似於抑鬱的行為,顯示腸道菌群對心理健康有潛在影響。
而當牠們的腸道重新注入健康菌群後,這些症狀逐漸改善。這些研究成果顯示了腸道與情緒之間的關聯,並提醒我們透過改善腸道健康,也許可以找到緩解情緒問題的新途徑。
近年來科學家們開始重視梅奇尼可夫的理論,並試圖找出如何透過調節腸道菌群來改善健康。愛爾蘭的APC微生物研究所(APC Microbiome Institute)是一個專門研究腸道與大腦之間關係的重要機構。他們發現飲食中的脂肪種類顯著影響腸道細菌的構成。而透過攝取特定的益生菌,可以改善記憶力、壓力行為,以及動物的壓力荷爾蒙水平。
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對心血管健康有益,並能促進腸道菌群的多樣性,進一步支持心理和情緒的穩定性。Omega-3能促進有益菌繁殖,減少有害菌增長,進而改善情緒。此外,含有多酚類化合物的食物,如莓果、綠茶和黑巧克力,這些天然抗氧化物質也對腸道菌群有正面影響,支持大腦健康。
研究還發現,飲食中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強腸道中的有益菌,促進它們生長,並增強腸道屏障功能。纖維在腸道中被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這些物質對腸道細胞是重要的能量來源,並能降低發炎反應。短鏈脂肪酸還能穿過腸壁,影響全身免疫系統,進一步影響大腦健康。
我們的健康不僅取決於自身的營養吸收,還取決於如何「餵養」那些住在體內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決定了哪些化學物質在體內產生,進而影響情緒、行為甚至免疫功能。未來針對腸道菌群的飲食干預策略,或許能成為治療慢性疾病,甚至改善大腦健康的重要手段。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行動來促進腸道健康呢?保持「多樣化」是關鍵。
在過去百年裡,我們因對細菌的誤解,而展開了一場「滅絕戰爭」。但現在我們意識到,腸道中的微生物不僅是「不請自來」的存在,還是維持健康、抵禦疾病的關鍵夥伴。益生菌與益生元(prebiotics)這些營養補充劑的興起,正是我們重新認識微生物並試圖恢復共生的證據。
益生元是腸道中有益菌的「食物」,如洋蔥、大蒜、香蕉和全穀物,這些食物富含能促進益生菌生長的纖維與化合物。增加益生元攝取,可以為腸道中的有益菌創造更好的生長環境,提升整體腸道健康。
人類無法消化纖維素,但這些纖維對腸道健康至關重要。原因之一是腸道中的益生菌可以利用纖維作為食物來源,幫助它們生長,並產生對我們有益的短鏈脂肪酸。
未來隨著腸道微生物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或許能找到更多有趣且實用的方法,利用這些「微小朋友」來改善生活品質。不論是透過飲食干預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都有機會掌握這些看不見的力量,提升健康與幸福感。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課堂付費文章都會開放試閱,是希望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精華內容。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您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