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如何打破家庭中的情緒勒索與代罪羔羊循環

人之所以難以接受他人改變與成長,除了上一篇提到的三種心態外,另一個角度可以從群體的立場來看。

群體的運作就如同一個天秤,任一邊的物品但凡要改變質量或位置都會讓原本平衡的兩臂失衡,而不管這種改變是好是壞,對群體來說都是一種破壞平衡的威脅;因為這會迫使群體得相應做出調整,改變原本的運作模式;以重新取得平衡。這個過程是不舒服的。

舉例來說,一對關係衝突的夫妻為了能持續維繫這個家庭的完整,但又無法尋得伴侶彼此的相處共識的話,將焦點移至孩童身上便是一種因應策略。

舉凡孩子課業、生活、人際關係、品行等各方面表現都將成為這對夫妻的挑剔目標。且話題重心永遠圍繞在孩子的不足與缺點。對外抱怨孩子多令父母頭疼,對內斥責孩子表現不佳;但談及夫妻間的狀況永遠含糊搪塞,不正面回答。

最後家庭中的孩子便成了這個家庭問題的「代罪羔羊」。父母可以藉著孩子來迴避夫妻的關係問題。唯有持續在精神與行動上寄託於孩子,才能免於面臨關係與家庭破碎的威脅。

因此可以想見當這位「代罪羔羊」的孩童逐漸成長並有能力主張自我意志時,會如何破壞了這個維繫家庭的恆定力量了?所以父母被迫要再次直面夫妻關係的問題,試想這是多麼令人恐懼與焦慮的事情啊?

可以想到的各種道德綁架、情緒勒索的言行便相應而出;為的是要重新找回對這個家的控制感,以免於失控;而孩子若持續地以偏差的方式反映自己的訴求,在父母眼裡就更可以為孩子貼上「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的標籤。於是再次陷入了惡性的循環。

打破循環的方式之一是要對自己家庭的運作模式有所意識,才不會被牽著鼻子走,另外也透過這個意識,學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情緒的界線。

可以理解父母的苦,但不必犧牲自己的感受與權益來配合演出。請溫和但堅定的告訴自己「我有我的人生,他們有他們的課題,我愛他們,但不必然有責任承擔他們情緒」。並也以溫和堅定的態度向父母表達自己的訴求。

你會長大,父母也需要長大對嗎?在其他的群體中亦如是。

#關係界線#

#責任歸屬#

#課題分離#

撰文:許韡礪諮商心理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