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閱讀時間 ‧ 約 18 分鐘

誰來救救我:「女性日常」(Force of Habit)觀後感

raw-image

「日常」兩字,也許可以說是整部電影最讓人感到驚駭與羞愧的控訴,因為在那日常的背後所描繪的竟是目不忍睹的悲痛與哀傷。尤有甚者,那孤單的身影,更彷彿訴說著不被理解,也不被接納的困頓與愁苦。倘若這是日常,那麼生活如何捱過;倘若這是日常,那麼心傷如何療癒。害怕與躲藏,彷彿在那樣的日常裡,悄悄地沁入心中。生活遂也在那樣的遭逢裡,夾帶著怎也揮不去,卻又道不出的陰影。

      「女性日常」(Force of Habit)是一部芬蘭電影,然而極為特別的是,那是由七位芬蘭與瑞典的女性導演合作,以六個故事線穿插而成的電影。如此奇特的組合背後,乃是因為這部電影其實改編自短片集「一次性事件」(One-Off Incident)。原本的企劃是由15位女性創作者、11部短片組成,而「女性日常」則是取其中六部短片,補拍新的鏡頭與場景,然後由統籌導演克絲卡沙里(Kirsikka Saari)與三位剪接師完成這部長片。其更一舉奪得芬蘭奧斯卡的電影大獎,以及南非德班國際影展的最佳影片與最佳剪輯。

誠如上述,「女性日常」是由六部短片剪輯而成,那分別呈現著六個關於性別壓迫的現象與困頓。而那極為精彩的剪輯手法,讓人們在不同的故事之間跳躍,卻絲毫沒有突兀之感,反而形成一種逐漸堆疊的情緒張力。甚至在那樣的轉換裡,更加讓人深切地感受到無處可逃的一種困頓與悲鳴。主要因為那可能在某一個段落中,逐漸感受到性別壓迫的不安,或者衝突張力的提高,而情境的轉換往往讓人得以稍稍喘口氣。殊不知,那卻又進入另一個情境中的拉扯與欺凌,原本喘口氣的潛在想望在失落之後,將更陷入疊加的情緒之中,無可逃脫,也無處可逃,而那不正是凸顯著「日常」背後的無助與心傷。

      電影先從女學生米莉雅在上學坐公車的途中遭到言語性騷擾開始。兩個坐在米莉雅身旁的男士,先是出言邀約,遭到拒絕之後,仍不輕易放棄。而後旋即跳轉到第二個故事,那是演員安普參與戲劇演出,她正與導演和其他演員共同討論劇本。下一幕則是帶到希拉正和丈夫兩人在度假飯店,那歡愉與輕鬆的氣氛,讓人印象深刻。而也由此連結到下一個主角艾美,其剛結束派對,對於轉戰下一個派對的邀約感到意興闌珊,只想好好休息。

四個故事的開頭,都可說是平凡的日常。然而接續則是先透過原本氛圍最開心的希拉開始轉變,希拉與丈夫兩人在餐廳中,遭到陌生人摸臀性騷,即便希拉當場斥責,可當事人卻若無其事的走開。受了那樣的對待,原本極為開心的希拉,情緒有了極大的轉變,那也像是為整部電影的核心做開場。帶著這樣的情緒,又轉換到安普討論劇本的情境之中,而這會兒的焦點則是變成劇中的強暴戲碼,此時可以感受到安普對此略微感到不安。緊接著又回到進入房間睡覺的艾美,原本以為可以稍稍喘口氣,沒想到方才不斷邀請艾美去下一個派對的男性竟然開門進入房間,而且從睡在地板進而要求與艾美一同睡在床上。

      就在整個觀看的情緒逐漸拉高的狀態下,又轉換成正在排演強暴戲碼的安普那無可避免的肢體接觸,更加可以感受到原本安普的顧慮。由肢體而至語言,當畫面轉換到電影一開頭的米莉雅,兩位男性在邀約不成後的語言越發猥褻、不堪入耳,甚至毫無顧忌地在公車上直接放肆地騷擾米莉雅。而不知所措的米莉雅,每每環視整個公車上的乘客,那求助的眼神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車上不論男女,沒有任何人願意伸出援手。在走頭無路的狀態下,米莉雅只得慌張地下車。一心只想脫離這一切的米莉雅,在極其害怕的狂奔,確定對方沒有追上來之後,那嘶吼的聲響,是憤怒、是委屈、是難過,也是害怕。

那不安與驚惶接續竟銜接到另一個剛開始的故事,那是一個公司的酒宴派對,眾人正歡心地慶祝著,氛圍的差異,彷彿得以稍稍喘一口氣。然而隨著話題的轉換,卡提雅言及自己曾經被上司性騷擾,那樣的自白,彷彿瞬間讓整個氣氛凝結,即便在那當下有人立刻回應相挺,但可以感受到眾人大部分仍選擇靜默不語。那樣的靜默,不由得讓人立刻連結到方才米莉雅在公車上的場景。由此也不由得感受到米莉雅一個人下車後的孤單與困頓。

帶著那樣的心情,故事又回到艾美,一如預期一同躺在床上的男性友伴開始不安分,即便艾美數次阻止,都不被尊重。艾美只得憤怒地要求對方離開床鋪,沒想到躺回地上的友人竟然開始自慰,那讓艾美感到匪夷所思。接續更是在噁心與極度不安的情緒裡哭泣著,並且要求對方立刻離開房間。伴隨著那樣的委屈電影巧妙地帶出一個新的故事,那是一個菜鳥檢察官阿雷斯基因為前輩請假,臨時被交辦一個暴力的強暴案。

接著電影彷彿進入一個過度與轉換的鋪陳,舉凡安普試著跟導演討論,導演也願意接納她的看法而刪去戲劇中強暴的橋段。那像是一個轉圜,那也像是一個希望。然而,當畫面轉入卡提雅的酒宴中,眾人背著她開始議論方才所說的騷擾,甚至開始去質疑她為何要影響大家的情緒,甚至藏有貶抑與攻擊的言語時,才立刻想起,方才米莉雅所遭逢的一切。情緒急轉直下之後,旋即立刻連結到安普的排戲場合,原本才剛以為導演願意刪除強暴戲碼,沒想到才一轉眼,導演卻又被男主角說服,仍然保有強暴的橋段。處於權力劣勢的安普,在百般無奈之下,只能默默地接受安排。

那或可也可以說是另一個轉折,因為電影自此開始進入,或可說是進入讓人深感絕望的堆疊。先是希拉對於方才的騷擾一直感到非常不舒服,尤其是看著餐廳中方才的加害人若無其事地用餐,更是充滿憤怒與委屈。然而,丈夫卻完全難以理解希拉的感受,甚至覺得她破壞了旅行的氛圍。希拉控訴著,騷擾的過程中,即便她當時出言喝止,但是整個餐廳大家依舊若無其事,包括他的丈夫。丈夫則是說出那讓人感到極為常見,卻又極其悲痛的話語,妳只是被摸屁股又不是被強暴。希拉先是驚訝地說不出話來,然後極為絕望地轉身離開,那過程正是為整齣戲劇下了最沉痛的控訴與悲鳴。

然而,事情還不只如此,畫面再次轉到卡提雅的酒宴,刻意被忽略與排擠的卡提雅一個人獨自喝著酒,其他人則聚在一起談著方才的話題,只是這過程中,卻有更多的貶抑與檢討,而且不出意外地檢討的絕非是加害者,而是被害者。眾人同樣懷藏著前述希拉丈夫的話語,甚至極其自己為是地指稱若真有其事,為何不尋求適當的管道,甚至透過法律的途徑為自己討回公道。這也不難理解,米莉雅帶著驚惶不安的情緒進入教室,老師指責她的遲到的同時,也發現她的異狀。但詢問的過程,即便米莉雅有滿腹的委屈與難過,卻仍選擇三緘其口。也許當對照著卡提雅與希拉的事件,當能夠理解米莉雅的作為。

尤有甚者,當劇情轉至阿雷斯基所承辦的強暴案,出庭前即便阿雷斯基曾經確認聯繫,但依舊讓被害者與加害者相遇,那對被害者的保護在整個過程中,彷彿無足輕重。而當知曉被害者在那過程所遭受的種種傷害,更是駭人聽聞,於是阿雷斯基提出加重強暴罪,希望能對加害者予以嚴懲。可是過程中,即便被害者傷痕累累的照片於眼前,加害者的辯護律師竟然仍可以大言不慚地指稱那是莫須有的指控,兩人是合意性交。

甚至在接續的討論中,都還提及整個案子其實已經拖了兩年,最末加重強暴罪也沒能通過。加害者僅需付出小小的代價,就能夠重獲自由。那一切都使得受害者在整個過程中,不斷地再次受傷。若是如此,人們又要如何相信法律,如何得以覺得法律能夠為他們討回公道。尤其是對照著受害者步出法院時的憤怒與悲傷,更加顯得諷刺。更讓人驚駭的是,阿雷斯基面對最後的審判不免感到自責,因為沒能為受害者討回公道。但是不論是他的上司還是他的前輩,都以極為輕蔑的態度看待整個過程,覺得做好該做的事就已足夠。彷彿這樣的案件如此判決乃稀鬆平常,沒人真正在意最後的判決,更無需為此感到難過。

由此還可對照著,另外兩個故事的結尾,先是在卡提雅的聚會裡,眾人越演越烈的抨擊,竟然都是針對受害者。那高舉著性別平等口號的經營者,反倒認為卡提雅的指控詆毀了一直以來的努力,更加讓人感到荒謬與悲憤。這也不難想像,之後卡提雅在公司的處境會有多麼艱難,這一切竟然是因為她說出了她是性騷擾的受害者。而希拉呢?面對著道歉的丈夫,她彷彿也無計可施,只能選擇原諒,畢竟他不是直接的加害者。然而下一刻,丈夫立刻想要把話題轉移到接續旅程,那想要趕快遺忘的舉措,依舊藏著整件事其實不值得如此大驚小怪的責難,那也著實讓人感到遺憾與心傷。

而這也呼應著,整部戲劇的最後,焦點回到安普身上,演出時那聲嘶力竭的呼喊,「誰來救救我?」、「有人聽見嗎?」彷彿為整部戲劇下了最完美的註解。更讓人不勝唏噓的是,所有人在演出之後都為安普的演出讚歎不已,然而又有誰能夠真正理解,她內心的苦楚。身為一個演員,也許眾人都為她的演技精湛所折服,但那背後的心酸與委屈,反倒因為這樣而被忽略。電影最精彩的地方之一,在於安普接到一通邀請她演出的電話,那毫無掩飾的興奮之情,認定自己終於被肯定。然而,誰也想不到演出的內容竟然是強暴戲碼,那玩笑一般的發展,卻又如此真實,真實到像是結結實實地重拳打在她的心坎上。

也因此劇末在黑夜裡,安普獨自一個人走在公園裡,手機播放著姐姐與她的孩子們對於戲劇成功的祝福與恭賀。那更是讓安普感慨萬千,她心裡知曉這成功背後的代價,她得要違背自己的意願,她得要順從他人的脅迫,甚至在那過程中,她也許連去捍衛自己身體的自主權都顯得薄弱與憂懼。走在黑夜裡,面對著外在所認可與讚賞的光亮,卻依舊難以照進安普內心的幽暗。

安普的身影,不也如同那被言語污辱與騷擾的米莉雅在下車後絕望的吶喊;不也像是一個人在宴會中被孤立且遭到指指點點而只能一個人獨自喝著酒的卡提雅;當然還有面對現狀感到無奈與委屈,卻又不得不隱忍的希拉;坐在床上委屈哭泣的艾美;更遑論走出法院那極其無助與悲憤的受害者。那說不出口的痛,不也因為說出口之後的代價往往難以承受,因為旁人異樣的眼光、因為旁人無法理解而產生的扭曲與偏見、因為每個人對於身體界限的差異所衍生的種種誤解、更因為人們總以為法律當會保障這些受害者。

其實,騷擾的發生,不論是舉證困難,或是社會的冷漠,甚或法律的限制,都讓一切變得艱辛。隱忍彷彿成為許多人所選擇的方式,卻也造成加害者更加肆無忌憚。那背後的其中一個關鍵,無非是對於性平概念的匱乏。誠如劇中希拉的丈夫,以及騷擾艾美的男人,他們都對於對方的反應感到不解,他們無法真正去懂得對方在身體遭到侵犯以及性暗示所可能帶來的噁心、害怕與憤怒。再則,不論是米莉雅在公車上所遭遇的冷漠對待,以及卡提雅所面臨的排擠更是顯示,人們對於騷擾都抱持著避之唯恐不及的態度,那更加讓當事者的處境顯得艱難,也讓加害者更加猖狂。

尤有甚者,當社會越發冷漠,當處於性平意識匱乏,卻反而強調性平教育的社會,往往無形中更加助長了那樣的氛圍,因為性別平等彷彿成了一種口號。這也如同性騷擾防治法立法通過之後,當然值得慶賀,但是否也造成人們誤以為,那就成了極為完備的保護傘。除了性平意識的缺乏,相關配套的不健全也往往成為另一個缺口。然而,從劇中所凸顯的狀態,當法律都未必可以真正還給當事者公道,更遑論組織之中因為相關法律所要求成立的委員會。

這其中卡提雅的故事就是一個極為精彩的控訴,高層大聲地宣稱他多麼努力的致力於公司內部的性別平等,卻竟然還有人指控騷擾事件的發生,卻竟然還有人對此感到不滿。那背後都反應著,人們以為性別平等的推動就能根除相關事件的發生。所以他們無法理解為何還會有人提出控訴,甚至指責那控訴的背後是無視於大家的努力。仔細想想那豈非讓人感到荒謬與悲哀,性平的推動不僅沒能保護大家免於畏懼與傷害,卻反而是剝奪受害者的發言權。

尤其是那句眾人常常脫口而出的,為何不循正當管道提出控訴,那輕描淡寫的評論背後,隱含著對於受害者的質疑。卻忽略了舉證困難的部分,以及提出之後當事者所可能面臨的各種壓力與讓人悲憤不已的歧視。甚至在經歷這一切歷程之後,受盡質疑、嘲諷與委屈,卻仍未必得到原所以為的公義。還可能因此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甚或是鄙夷的對象。試想,那又豈止是二次、三次傷害。尤其是整個社會中,仍有不少人認為關於性騷擾的指控,是無事找事,那只是兩人之間的事,更是讓人憤憤不平。那完全忽略了權力不對等所造成的壓迫與侵害,也完全無視於訴說背後的驚慌與求助,如同劇中的諸位受害者。

更讓人感到荒謬的是,有些人聽聞那樣的訊息,往往會有意無意地說出,自己就沒有被騷擾。那以自身經歷擴大為所有人經歷的想法,不僅讓人難以理解,更讓人驚駭於思維的狹隘與偏頗。可此時若有人附和,那彷彿就逐漸形成一個團體氛圍,最後的結論更悄悄地隱射著也許這一切都是子烏虛有,甚或直陳那背後也許藏著不足以為外人道的可怕動機。猜疑、攻訐,都可能因此悄悄發酵。劇中卡提雅的處境,就是最好的控訴。

因為性平意識的匱乏,卻又偏偏自以為身處性別平等的環境,結果反而丟失檢視自己行為與思想的可能,那或許成了性平意識推動最大的絆腳石。當試著把制度建立起來,卻把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制度,那其實是非常可怕的發展。因為人們反而可能因此丟失了自覺,丟失了在那過程的反省。當制度成為一種藉口,人們遂可能在那過程中變得越發冷漠與輕率,甚至無意間形成騷擾的溫床。那事與願違的發展,著實讓人慨嘆。

也因此之故,看完「女性日常」之後,更加深信著,這條路仍然非常漫長。尤其是性平意識的推廣與落實,那所仰賴的其實回到尊重與同理。而電影所傳遞的種種,正是值得反覆思索的課題。更重要的是,騷擾的發生不單單只是加害者的行止,整個社會以及你我其實也擔負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關鍵在於,是否能夠意識到這一切,是否願意以開放的心嘗試去理解,而非草率地將自己粗率的想法加諸於他人身上。至少能否別讓當事者覺得,受傷之後,原來聆聽與陪伴那最基本的需求滿足,竟然仍只是痴人說夢。




延伸閱讀


關於電影筆記本這一系列文章的介紹與總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