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傍路有高低,可嘆長途日已西。縱有榮華好時節,直須猴犬換金雞。」
這次的籤詩介紹一位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者,我們唸書的時候都有接觸過他的理論,他主張「人性本惡,需透過後天的文化風俗與教育,成為一個君子」,這位學者就是荀子。
荀子,名況,被尊稱為荀卿,又稱孫卿,戰國時代趙國人。
在春秋戰國前,只有貴族可以接受教育,老百姓是沒有機會讀書。但是到了春秋時期,由於貴族人數太多,許多貴族已經沒落,沒有領地又沒有收入,為了養家活口,便開始教平民讀書。再加上,當時各諸侯國也想增強國力,尤其是戰國時代,幾個國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甚至想一統天下,因此需要很多治國的人才。
所以這個時代不只教育開始進到民間,不同理念的學派也紛紛出現,形成百家爭鳴,因此這段時間也是中國歷史上學術理論蓬勃發展的時代,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學派,而荀子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是趙國人,大約十五歲左右,他就成為小留學生去齊國的稷下學宮求學,在齊國唸了十幾年的書。稷下學宮是齊國最最很有名的學術殿堂,那裡就像一所公辦民營的大學兼學術研究院,吸引來自各地、各學派的學者與學子,在那裡講學與求學。
由於學宮採取自由招生、教學的方式,因此在小留學生階段,荀子幾乎聽過來自各家賢者的講學,讀過各個學派的著作,這階段對他日後的學術成就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受到學宮的學風薰陶,他慢慢從一位學子蛻變成為一代宗師。
後來遇到齊國被鄰居燕國打到不要不要,他只好趕緊把包袱收收跑到楚國避難。於是又在楚國住了七八年左右。到了五十歲左右,他再次回到齊國,到稷下學宮講學。由於稷下學宮的名聲響亮,吸引各個學派的學者去到那裡講學。在這裡講學的學者們,每年會推舉一個所有人公認學識涵養最最豐富的學者擔任祭酒。
能擔任祭酒,表示這個人的學識得到眾人認同,可視為學宮的領導人。因此擔任祭酒對學者們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榮譽,而荀子在稷下學宮講學期間,三次被推派擔任祭酒一職。史記曾說他是「三為祭酒」,可見在當時荀子的學問是受到許多人的肯定。
身為一個學術界的大家,得到許多人的認同,荀子也從事教學的工作,被稱為「最為老師」,其中有兩個弟子最有名,一個是李斯,另一個是韓非。尤其是李斯,他後來到秦國受到秦始皇的重要,成為影響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鍵人物。
荀子可以所說是春秋戰國末期最後的大師,他將春秋戰國以來的各家學說做了統整,匯集了百家之後,又發展出了自己的獨特學說。可以做到這樣的學術成就,不是因為他老人家命好活得長,是因為他的學習不挑食。
其實不管我們擅長什麼,喜歡什麼,但是只有我們願意成為一個擁有專才的通才時,才會讓我們不斷地往自己理想中的目標靠近。
此話怎說?
專才,就是有一個專業能力,但是若只有專業能力,可以發展的寬度可能很有限;通才則是擁有很多能力,但是卻可能會因為專業的深度不夠,成為一個半吊子。然而,我們的時間有限,不可能成為樣樣都精通,所以我們只能成為有專才的通才。
為什麼要成為有專才的通才呢?
因為,人生是一個無限賽局,當我們擁有一項或兩項非常專精的專才,且不限制學習範圍時,就有機會可以開創出新的賽道,制定自己的遊戲規則,不隨波逐流。人少的路,走起來雖然曲折了點、寂寞了點,但是人少的路走起來也寬闊許多。
就像荀子,年少時他在稷下學宮吸收了各家學說,但是他本人是以儒家學說的精神作為基礎,經過長時間的統整與融合之後,他又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學說理論。他的學說理論,並不侷限於傳統儒家的思想,反而是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更接近人性的理論來。
所長認為這是一支培養在專業的能力之餘,也要開拓其他學習領域的上籤。人生沒有無用的經驗,也沒有無意義的學習。
雖然我們有自己的喜好與專長,但是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多多接觸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不但能增廣自己的見聞,也可以讓我們時時保有好奇心,同時也會提醒我們時刻記住初學者的困難。好奇心使我們的心態年輕,而記住初學者的困難是讓我們面對新人、新手時,可以多一點的理解與同理。這樣的人不僅在能力上會在專業上展現出硬氣,也會在與他相處時讓人可以感受到嘎的溫度,而一個這樣的人,自然會成為大家推崇的對象。就像荀子,晚年在稷下三為祭酒,成為當時最為德高望重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