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7|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選擇越多,越好嗎?─做選擇的小技巧

人性的本質是:越多,越好。

我們不喜歡受限制,希望選擇越多越好,但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


一、怎麼說選擇多不好? 選擇多會有什麼後果?

試著想像一個畫面,你打算購買牙膏,於是上網瀏覽購物網站,沒想到輸入關鍵字以後,眼前出現20筆資料,不同的廠牌,不同的容量,主打不同的功能(亮白、清新、抗敏等),此時我們便會需要根據上述提到的幾個變項:廠牌、容量、功能、價格等等去做選擇。而如果今天,搜索出來只有五筆資料,想像一下,你是不是能很快的做出選擇?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選擇多的時候,為了篩選結果,你的腦中需要考慮的變項增加了,這無疑會增加腦力的消耗,而人的天性傾向選擇省力的途徑,因此有些人便會乾脆不做選擇,讓別人替他選。生活中除了買東西,其實每一刻,人都在做選擇,或許你未曾留意到,因著選擇增加,你避開了很多做決定的機會,變成一種不決定、「外控」的生活模式。

所以「有意識的減少選擇項目」,是很重要的。



二、如何替自己做選擇?

問問自己喜歡和不喜歡什麼?

其實做選擇的時候,「喜歡」能帶來的動力更持久,但是短期來說,「不喜歡」所帶來的反抗力量較強,兩者沒有誰優誰劣,只是作用不同,而對於我們來說,都很重要。

列出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了解自己,有助於更快速的做決定。

比方說在購買吹風機上,有些人在意價格,有些人則更在意功能,這兩類人在購買上自然會有不同的判斷,如果一個人覺得價格和功能他都在意,就容易花比較多時間在挑選、權衡。如果你在意的項目真的很多,那也沒關係,記得將它們排序就好─根據你心裡認為的重要性做優先次序的排列。


提出正確的問題:一步步窄化選擇框

在逛電器用品時,常常被店員詢問在找什麼商品,店員的詢問便是很好的範本。

首先,店員會詢問在尋找哪種電器,將你帶到該電器的展示區後,會詢問你要的性能、預算等等,這便是在窄化選擇框,了解你需要的品項。

之後,店員會向你推薦幾款店裡熱門的商品,並且介紹其性能,透過這些介紹,我們也能學會如何評估一項商品,以購買除濕機為例,除濕機的壓縮機是否為原廠、保固多久、適合的坪數等,都有可能會在解說中得知,當然,店員的解說也可能會有一些你並不那麼在意的訊息,這就取決於每個人的判斷了。


貨比三家不吃虧,為什麼是三家?

雖然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一句俗語,但真的有幾分道理。

記得之前有一次,手機的螢幕壞了,我先上網搜尋更換手機螢幕的價格帶,讓自己心裡有個底,價格多少是可以接受的。接著,因為本身最在意的是距離和時間因素,於是找了家附近的手機維修中心詢問價格,經過三家比價之後,找了能夠現場維修,也符合預期花費的一家。

在這個過程中,我先找出自己最在意的兩個點:價格、交通距離,接著從三者當中選擇能夠現場維修的一家,得知價格在合理範圍內,便做出了最後決定。

個人體會貨比三家的意義在於,比起只去兩個地方詢價,再增加一個選項,可以幫助了解不同價位和資訊,更有利於做出決定。當然,要貨比四家、五家也行,只是會耗費比較多時間。




我本身還在學習快速做決定,這篇除了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之外,也希望路過的人能夠分享自己做決策的小技巧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