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3|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2019 年,寫在成為自由工作者兩年後

raw-image

2017/4/21 日,這是我離開職場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日子,迄今已經滿兩年了。剛離職的那陣子,原本是希望能休息半年,好好想想自己接下來想做些什麼,沒想到才短短一個月自己就閒不住了,開始找自己到底能做些什麼,有人邀課,我就去講了,有人想找顧問,我就去聊了,有人邀請寫文,我也就寫了,那時,還真的沒有想太多…

兩年來走過的路,比先前的 5 年來的更多更遠。

這個「遠」,指的並不是在工作上的成就或收入的成長,這些東西當然也重要,但對我來說但卻不是最關鍵的,我所謂的遠,指的是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我這兩年走得很快,走了很長的一段路,讓我想通了人生很多道理,也更加地了解自己。

快樂是目標,營收、影響力、成就感是關鍵結果

這是我經過這些年來最深刻的體悟,如果一件事情你做的不快樂,你很難常保健康的心態做下去,而若因為你過度強調錢與鎂光燈,你可能會過度投入在工作上,而無法把家庭給照顧好,你在工作上獲得了成就,但卻無法在生活中獲得快樂,這也跟原先的目標背道而馳了,人永遠該想清楚自己到底追求些什麼

細數這兩年走過的路

我曾在去年的 AgileMe 活動中跟大家分享過下面這張圖:

我用第二曲線的概念跟大家分享了我在各個轉職過程的起伏與規劃,有別於其他專家建議大家轉職時應該以發展性、薪資、職稱等作為轉職時的主要考量,我則建議大家用成長空間與快樂程度作為衡量基準

從這三條曲線中,你會發現一條比一條陡峭,這是因為我加快了迭代速度,在第一份工作中我犯過的錯,我在第二份工作中都修正掉了,我變得更敢於嘗試,所以我學習成長的速度異常的快。而離開第二份工作出來創業後,我嘗試了近 20 種工作模式,失敗了很多次,但也汲取了很多過去沒有的經驗,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這段旅程固然辛苦,但很有收穫。

我時時想起賈伯斯講過的這句話:

並反問自己:「當下在做的,是不是自己最感興趣,而且能發揮所長的事情?而繼續在目前的公司,我能否持續成長?

這個習慣時時提醒我,我是否正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若連續兩週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我必定要立即調整。我先前寫過關於時間管理的五大訣竅,以及將每週行事曆當成專案一樣迭代,都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親身實踐的。

每個人身上都揹著許多不同性質的債務,但若能像 Steve Jobs 一樣,在每天早上重新歸零思考,永遠將最重要的事情擺在最前頭,相信你我都能活出更美好的人生。

所以,我這兩年「執行與完成」了以下這些項目:

  1. 規劃了 26 堂課程
  2. 規劃了 4 個系列課程,每個系列的授課時數都大於 20 小時
  3. 訂閱(PressPlay)從 2018/1 月持續至今,累計線下授課次數 72 次,時數 > 200 小時,線上授課次數 > 80 次,影片時數 > 40 小時
  4. 完成一堂線上課程(YOTTA),一堂正在進行中(PressPlay),預計 6 月上線,此外還有兩堂線上仍在籌備中,預計 Q3 上線,最後最後,我也正在構思音頻內容
  5. 規劃完 4 本書,目前已有兩本上市(商業思維商業開發),還有兩本仍在等待合適的時機上市,主題是數據化管理與敏捷式管理
  6. 陸續輔導了約 20 家企業,目前長期輔導的企業數約為 6-8 家,輔導的企業行業皆有所不同,早期只承接互聯網公司的顧問服務,從 2018/4 月開始輔導非互聯網公司,迄今接觸的行業約莫 8-10 個
  7. 完成 63 場演講,2017-2018 年的演講場次很多,2019 年主要則是我的新書導讀活動
  8. 寫了 145 篇文章,除了 Medium 跟其他數位媒體外,也另外在商周開了新專欄-Gipi商業時間
  9. 完成了 48 天的企業內訓,主要的主題聚焦在商業思維、敏捷式管理、敏捷行銷、高績效工作法、專案管理等數個領域
  10. 完成了 82 次一對一教練服務,主要協助解決的問題為職場躍升、轉職、學習、溝通、人生規劃等

上面這些數字,代表的意義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我很任性(誤),我知道很多人看完上面這些數字後大多有兩個反應,其中一個是「好厲害,怎麼有辦法做這麼多事」,另一個則是「不夠 focus,做的太多太雜,厲害的只要一項就好了」,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很多前輩也確實給過我許多寶貴的建議。

但我的人生還是要自己走下去,所以回頭看看我自己的人生OKR,我發現這樣做對我來說是相對快樂的。

快樂是目標,營收、影響力、成就感是關鍵結果

我的思路是什麼?

長線思維,我 10 多年的職涯,從高階經理人到自由工作者,貌似已經進入一個穩定的狀態,或許你會認為我應該終其一身就會一直做自由工作者,或者跑去創業了。但 10 多年的時間,在人的一生,其實非常短暫,若將時間拉長來看,便會發現我的職涯根本連 1/3 都不到,未來的幾十年仍充滿著不確定性與可能性。

而這也是為什麼我仍持續學習,不斷嘗試各種工作性質,只承接不同行業顧問案的原因,因為我認為短期收入足夠就好,重要的是學習成長,好讓我有能力面對未來,我知道自己的專業技能在 3 年內可能還很值錢,但 5 年、10 年後是否還值錢呢?我不知道,所以我必須時刻為未來做好準備,讓自己愈來愈有價值

過往我總會告訴自己「不要只想著賺一年薪,應該思考 5 年薪、10 年薪」,所以為未來做準備的觀念我很早就有了,只是 Bezos 下面這段話,以及 Amazon 的成長飛輪概念,引發了我更深沉的思考。

如果我把時間拉長,永遠看 5 年、7 年,把現在的時間投資在未來的可能性上,而投資的標的不為別的,就是自己,那現在的我該做些什麼?

這其實是一個很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未來不可預測,而現在我們仍活得好好的,若我們要工作到 70 歲,要活到 100 歲,那現在要做的事除了為未來儲備糧食外,就是持續積攢能力與資源,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更有生存的本錢,犧牲一部份短期的舒適,換取長期的收益,這便是所謂的長線思維。

走一條少人走的路,剛出來當講師時,一些管顧公司希望我講專案管理、簡報技巧跟溝通表達技巧,我直接回絕了,我告訴他們:「如果市場上有 100 個講師能講這個主題,而且有 5 個以上講得比我更好,那我不會去上那堂課,我想講的主題最好只有我在講,就算有其他人在講,我也應該是講最好的那個。」

不過市場是最好的老師,我想講的那些主題,很多企業的 HR 並不認為重要,課程當然乏人問津啊,而這也是我後來決定嘗試訂閱服務的原因,我希望所有的課程內容是我準備好,然後有一群人是衝著我講的內容而來,如果我講的不開心,我隨時可以換題目(誤),或是學員中有我不喜歡的人,我可以請他離開(誤)。

其實我想做的只是讓創作內容與客戶互動的主導權可以回到我身上來

擁有主導權,其實是快樂的領先指標,財富自由本身就是一種財富的主導權,時間自由與選擇自由則是對人生擁有主導權的關鍵指標。

若你是企業主或自由工作者,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收入上限大概會是多少?以及靠什麼方式獲取的?你現在的工作模式有可能創造當前的兩倍收入嗎?如果你的收入是靠時間滾出來的,隨著年紀的增長,你還能維持一樣的收入嗎?

傳統的講師跟顧問看似是一個知識密集度高的工作,實則也是一個勞力密集度高的工作,跟其他勞力工作的差異在於,講師與顧問工作的單位時間產值較高,講師跟顧問工作好好做,在收入上確實不錯,但若不能持續精進自己,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的價值,也只會愈來愈辛苦。

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自己

我在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前,已經擔任企業經理人長達11年,對於該如何經營一家企業算是薄有心得,在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我仍舊會以我早習得的經營管理知識用在自己身上,即便是一個人,也要活得像一間公司一樣。以下是幾個我給自由工作者的衷心建議。

產品組合最少包含三個產品
剛離開職場,開始面對外部環境挑戰時,你總會感到惶恐,一來頓失收入,開始計算自己的積蓄能撐多久;二來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在市場的競爭生存下來,此時我會建議你應該盡快找出一個市場願意付錢給你的服務,也就是你的 Product Market Fit,有可能是一堂課,也可能是各種專業服務。

當你每個月能穩定的有 10 萬以上的固定收益時,我建議你開始做些嘗試,試著找出第二、第三個可能的產品,並且試著變現,這個產品有可能是內容或形式上的差異,例如專案管理課跟簡報技巧課就是兩種內容不同的產品,而線下課跟線上課程則是形式上不同。當你能同時擁有三個左右能帶來收入的產品時,你可以說自己的生活應該相對無虞了。

圍繞核心產品打磨
當你有三個產品,你可以開始挑選要靠哪個產品來獲取收入,在自由度上會逐漸提高,不過我建議你還是要針對這三個產品做深入的打磨,最少讓其中一個產品成為市場上同品項的前三名,最少大家談到這個品項時,你的名字會列在其中。

當你想到簡報課時,你會想到誰?
當你想到專案管理時,你會想到誰?
當你想到敏捷管理時,你又會想到誰?

除了持續更迭自己的產品外,你也要扮演產品的最佳推銷員,參加或舉辦活動與講座,讓更多人知道你,透過撰寫部落格或專欄文章,讓自己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得以擴散。

當產品名與你的名字能自然的被聯想在一塊,就可以說你的個人品牌已經有了雛形,後面自己找上門來的案子應該會愈來愈多了。

藉由合作,放大自己聲量
經營個人品牌需要的時間其實頗長,像理科太太那種爆紅的 cases 少之又少,回頭想想自己的顏質跟娛樂性,我們還是務實一點吧,不過除了慢慢累積之外,其實你也應該思考跟別人合作。

有些客戶,你做他的 case 可能不會賺錢,但成為標竿客戶後,會為你帶來很多新的客戶;

有些活動,你準備 30 分鐘的分享可能得花 2 天的時間,卻只能拿到 1,600 元的講師費,但因主辦方的影響力,與會者的水平都很高,你藉由這樣的活動,無形中墊高了自己的身價,有更多的人找上門來;

有些合作對象,可以協助你強化個人品牌的印象,也能讓你突破同溫層接觸到過去不曾接觸的對象,無形中開拓了你的市場範圍;

扎扎實實做的很必要,而且我認為是長久經營的不二法門,但透過合作來槓桿與放大自己聲量其實也不能忽略。

關注被動與常態性收入
前面我曾提及,自由工作者最擔心的就是有一餐沒一餐,但當能吃得飽的時候又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其實你該思考的是如何創造被動收入。

很多人認知的被動收入是投資,是的,投資所得是一種被動收入,此外,如果你能開一堂線上課程,課程上架前你需要努力好一陣子,但上架後基本上你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時間 maintain 它,而且能開始享受到它的銷售長尾,這就是一種被動收入。

此外,寫書的版稅收入,部落格文章的贊助金,甚至個人網站上的廣告收入等,其實也都是一種被動收入,如果這些都有,或許每個月光是被動收入就能有 8-10 萬元,此時你的生活無虞,你將有更多的時間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在此我也推薦一下訂閱服務,訂閱服務其實也是一種時間相對自由的收益方式,雖然它不像典型的被動收入一樣,可以花一次功夫,後面就持續享受效益,但它仍有兩大特點值得大家試試:

  1. 時間相對自由,你不必非得特定時間出現在某個地點
    你可以很有紀律的在每個月開始時,就將這個月要更新的內容全部更新完,並設定好排程,讓系統在每周固定的時間自動發佈相關內容,你可以出國一個禮拜,內容還是會繼續發送,一點也不會卡死你的時間
  2. 經營自己的鐵桿粉絲,創造常態性收入
    因為訂閱服務會需要持續服務你的訂戶,他們可能看完內容後會有疑問,你要盡可能的回答他們,當他們的需求持續被滿足時,續訂便會發生,而你也因此享有每個月相去不遠的收入,這稱之為常態性收入。其實經營訂閱服務能學到的東西比你想像的更多,但本篇的篇幅太長了,我到時另起一篇跟大家分享。

管好你的時間與精力
當你在公司裡,你會隨時有事情做,若你不安排,自然會有人幫你安排,所以某種程度上你很難閒著,但成為自由工作者後,你不動的時間一般不會有人主動推你,這意味著,你得自己安排好行程。

對於時間管理的文章我寫的太多了,在此不多談,我只提兩個建議:

  1. 一定要保留時間學習,當你整個禮拜都在忙時,其實你不會有時間學習,沒有學習就不會進步
  2. 一定要保留時間打磨產品,一樣的教材你可以講了又講,但若你不與時俱進,最終你仍會被市場淘汰

組建你的團隊,別凡事自己來
極端專業的自由工作者,往往會希望凡事自己來,難的、簡單的通通自己來,但這種作法其實並不恰當,若你希望工作愈做愈有效率,而且產出品質愈來愈好,還能與時俱進不斷進步,甚至希望規模能愈來愈大,那你就要學習如何將工作交給別人來做,也就是組建自己的團隊。

在組建團隊時,有兩個常見思路:

  1. 讓團隊處理非核心專業的庶務工作
    例如行政工作、客戶聯繫、行程安排,或者圍繞產品的周邊內容,例如內容編輯、活動企劃、文案撰寫、廣告投放等。
  2. 讓團隊接手核心專業工作
    如果你是講師,讓團隊開始承接你部份課程,如果是顧問,則讓團隊開始代你對客戶提供服務。也就是將你原先的產品或服務,交由團隊來執行。

我個人的選擇是第2.種,從以前在企業內擔任專業經理人,我就非常清楚一件事,要讓事業能規模化,其中一個核心關鍵就是要持續培養能取代自己的人,如果你的工作無法被其他人取代,基本上你就是公司成長的瓶頸。

如果你要把自己當一家公司般經營,我建議你在找員工時,盡可能找能承接你主要業務工作的人進來,你才有可能承接目前的兩倍、三倍業務量。

這篇文章原先只是想做個兩年自由工作者的經驗回顧,沒想到一寫就這麼長了,能看到最後的朋友請留個言給我,讓我知道有人如此耐心的看到最後吧,哈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