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的作者在前言裡面提到,全書收錄的二十三篇文章原則上都是獨立成篇,可以隨意跳著讀。但按照我自己閱讀的習慣,除非有什麼特殊的理由,我還是喜歡按順序來。但閱讀筆記可以不在此限,我想不按順序,挑我當下覺得最有意思的一篇。篇名為:〈平靜會播下瘋狂的種子〉。
在篇章的開頭,作者從景氣循環開始說起。二十世紀,科技蓬勃發展,交通、醫療、甚至航天,都達到了過去無法想像的進步。然而,經濟學家卻發現,他們似乎沒辦法解決經濟衰退的問題。
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認為,金融市場永遠都不可能達到那種經濟學家或社會大眾可望的「穩定」。而之所以會如此,其核心原因在於,人的意志參與其中。一個簡化但好理解的邏輯是:
1.當經濟穩定時,人們就會變得樂觀;2.當人們變得樂觀時,就會有更多的負債(借貸);3.一但負債(借貸)變多,經濟就會變得不穩定。
作者假定了一個(被認為)永遠不會下跌的股市,並詢問讀者,如果你知道了這個市場,你會怎麼做?很顯然地,我們會大量購買股票,甚至有些人會將房子或一切可以抵押的東西拿去抵押,借錢買更多更多的股票。
一開始人們手中的股票會如預期般上漲。這個結果會讓他們更加相信自己是對的、相信這個市場欣欣向榮且沒有什麼好擔心的。然後股價會一步步攀升到潛在報酬幾乎為零的地步。並且,我幫作者補充:所有會被拿來買這些股票的錢已經全都進到市場裡了。
某一天,它在一次上漲的過程中突然反轉。由於過去的一段時間它看起來都太穩定了,所以任何正常的回調看起來都像出了什麼天大的問題。人們對這些一路上漲但突然回跌的股票一下子完全失去信心,然後,市場崩盤。
直到下一個穩定在恐慌中被重新孕育。
*
除了市場之外,作者認為這個現象在各方各面都能看到。譬如新冠疫情令歐美群眾首先輕忽、然後恐慌與難以招架的原因不只是因為它是一個強傳染力的疾病,也因為人們太過於習慣「沒有嚴重傳染病」的生活。作者指出,2014年美國死於傳染病的人數比例是「每十萬人中有46人」,相比於1900年,減少了94%。而這讓整個社會在因應傳染病上有所疏忽。
我之前看過的紀錄片裡提到,在新冠疫情來臨之前,有許多肺炎治療的相關研究一直都在進行,但他們始終沒有得到足夠的經費,所以進度相對緩慢。當然,所有事情會有它們的輕重緩急,也可能那些經費被用在其他同樣重要的事情上。
但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台灣在疫情防護上的表現,除了因為我們的社會氛圍更加願意服從制度以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二十年前,我們才經歷過SARS。所以,面對傳染病,我們從一開始就不像其他國家那樣「安逸」。
作者再一次提到了如其討論金融市場時使用的「公式」,他說:1.多疑創造成功,因為多疑讓你小心翼翼;2.但成功了之後你就會丟棄那些令你感到壓力與疲憊的多疑;3.然後,你便會開始走下坡,因為你放棄了讓自己成功的關鍵。
如果以撲克學習者經常會經歷的過程為例:當一個人剛開始學習撲克,他會使用最緊的範圍去玩牌,並因此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這個贏牌的結果會讓你以為自己有技術優勢,於是便開始玩更寬的範圍。於是你開始輸牌,原因很簡單,因為你唯一比別人好的優勢就是你範圍玩得緊,但你卻自己放棄了。
*
在文章的後段,作者還提到了一個有意思的自然界例子,用聳動的話去說是「破紀錄的降雨導致破紀錄的大火」。而其中的邏輯是:長時間的大量降雨讓一個地區生長出了比平時更茂密的植物群。當次年降雨量又恢復平時的低水平時,大量的植物枯死,並成為讓野火蔓延的易燃物。
是的,雖然這之中沒有人為意識的參與,但又和最初談到的金融市場例子遙相呼應了。事物會一路朝同一個方向行徑,直到它找到極點。但就像要測驗輪胎的耐用程度就要一路跑直到它爆胎為止,要找到金融商品價格的頂點,不只是要將其推升到一個不合理的地方,還要將其推到人們會認識到它不合理的程度,就像一開始說的:它會從看起來絕對穩定到一下子信心全部崩盤。
所以,除非你確定好自己的風險取向,有意識地去碰觸那隨時可能回調的極限位置。否則,你應該在看起來情勢還大好時急流勇退,只帶走你可以承受的,將找到極限這件事,留給那些更愛冒險的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