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想要真實的感受,並非阻止預見的藉口。

現今你會看到12、13歲的孩子,感到無聊透頂。 因為他們已經透過手機螢幕看遍了宇宙,成天盯著手機看,他們只是藉由資訊了解一切,而不是透過探索,也不是透過體驗,這是一種危險的趨勢。 一段時間過後,我們將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因為大量的資訊,如果沒有任何體驗與之聯結,將會在未來嚴重地削弱人類的心智。 這正造成大量的自殺,藥物濫用及其他東西,變成發揮極為重大的作用,因為他們想方設法去增強自己的體驗,因為一切早已透過資訊見識過了。 你無法阻止資訊,因為在某個層面上,它的確為我們做了許多美妙的事,但在另一層面上,它正走向極端,問題不是科技不好,而是你如何使用它。 如果你以某種方式使用,它會對你不利,但如果以另一種方式使用,它會對你有利。 我認為這需要由各別的家庭和父母,明智地決定,什麼樣的內容多少才是適當的。@sadhgurutraditionalchinese

也許最大的義,是經由極致的同情共理,成為容器。 

時而讓古人透過自己活在現代,時而讓他人經由自己活出生命,好像只能遠遠的看著自己,被需要的他人佔據自己,或著被需要的環境決定角色。

獲取資訊的方式,是透過讀書也好,手機螢幕也罷,都會用同理共情產生情境,進而擁有感覺,但這種預見的能力,卻並非是自己的身體實際所感受過的存在,而是經由想像產生的感受,雖然可以透過邏輯推理知道,想像的感受100%正確,但那始終不是自己。 

這不會導致自殺,雖然是在阻止自己感受的可能,而像是自殺,但前提是自己的目的地,有時候終極一生都無法到達時,就要感謝現代還有著除讀書之外,更有效率能獲取資訊的方法。

這種感覺就像是經由功利主義來活出人生時,卻將目的地設定成康德主義,也就是時刻權衡利弊、汲汲營營時,其背後卻是為了要追求道德的至高無上,以便更貼近現實。

因為在生活水準,未經物質條件的支撐達到一定水平時,即便有些天生感覺敏銳的人也能活出美好、感受到理想,活出夢想的美妙,但有些人就是感受不到。 而道德天生就自然有著擴大自己的能力,既然道德這麼強大,自己便可以放下身段,用功利主義來支撐著它,避免迷途羔羊誤入歧途。 

至此! 就可以回到上述的「前提是自己的目的地」,雖然能用極致的同理共情來預見,獲得100%的體驗,用身心靈一體的回饋來確保預見的正確,但來源始終不是真實的世界與真實的自己。 於是「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的感受,會產生想明知故犯,用以獲得真實體驗的動機,以便更好地說服身體與野性,此時如果沒有對目的地的嚮往,以及追求目標時,所擁有的神聖感受,就會讓曾經獲取的資訊,變成訊息熵,成為生命的浪費。

人生沒有絕對的正解,但絕對有你想完成的目標與使命。



想要真實的感受,並非阻止預見的藉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