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是我們接觸教育的第一個起點,自2019年的試行課程開始至今,透過不同的課程主題,期望開啟學生對於地方文化的好奇心,激勵他們探索自我,並看見理解他人的重要性,而這也是我們認為,地方文化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
「聽聞的甘蔗往事」是一堂將歷史與土地連結的在地戶外踏查課程,透過實地探索與自行車體驗,帶領學生走入五分車糖鐵遺跡,追尋甘蔗時代地方歷史的印記。課程以二林蔗農事件及糖業鐵路為主題,讓學生沿著香田車站遺址、外竹里林爐故居、二林蔗農事件紀念碑等場景,感受過去糖業發展的軌跡,並透過學長姐的解說,深入了解蔗農運動對地方的影響。
在這趟旅程中,學生不僅親身體會歷史的厚度,也用自己的方式與土地對話,重新審視在地歷史的價值與意義。
「聽聞的甘蔗往事」課程由二林高中師生共同規劃,期望透過五分車糖業鐵路改建的自行車道,引領學生認識二林的在地歷史與文化。課程以實地探索為主要方法,以二林蔗農事件及糖業發展為主題,建構了解地方歷史與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的框架。
課程核心強調「現地學習」,希望學生不僅停留於課堂知識,而是透過親身體驗去感受歷史現場的氛圍,與土地建立情感聯繫。同時,這也是一堂由高三信天翁學長姐主導的課程,他們運用所學,將文獻整理轉化為課程當中的故事與關卡,激發學弟妹對地方文化的興趣,進一步探索自我與家鄉的連結。
課程以騎自行車為主要形式,學生們分隊沿著五分車鐵道遺跡,從香田車站、二林蔗農事件紀念碑到外竹里的林爐故居,一路探訪二林的重要歷史場景。在香田車站,學生們駐足於廢棄的鐵道旁,透過信天翁學長姐的導覽,了解這條鐵路的設置目的及其對糖業經濟的重要性。同學們討論了「番仔田」這個地名的由來,以及五分車如何連結起二林與外界的經濟活動,認識「田中-二林」線的設立緣由。
接著,在外竹里的林爐故居,這裡曾是日治時期二林庄長的住所,也與二林蔗農事件有著密切關聯。在這裡,學長姐以互動方式讓學生了解事件的始末,利用字卡排列二林蔗農事件的重要脈絡,幫助學生從歷史片段中拼湊出完整的故事。
最後一站,學生來到二林蔗農事件紀念碑的所在地,這片田間小路如今人煙稀少,甚至連確切位置也鮮為人知。在這裡展開的討論,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沉寂與遺忘。那場事件的爆發地,彷彿與這塊紀念碑一樣,逐漸被埋沒在時間的塵埃中,等待人們重新發現與追憶。
這趟課程的獨特之處在於,學生不僅僅是被動地聆聽歷史的敘述,更透過親身經歷來感受土地。以自行車作為探索的工具,學生們沿著昔日五分車的軌跡前行,車輪輾過的是糖業發展的歷程,目之所及則是今日的鄉村風貌。
在這個過程中,歷史與當下的風景交織,從中重新審視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如何透過鐵道,將權力滲透到每一吋土地的脈絡,藉此獲得最大化的產業利益。這種以行動體驗取代單純文字輸入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認識歷史之餘,也與土地建立真實的連結。
信天翁學長姐在課程中設計了多樣化的互動關卡,例如提問「五分車的軌距為何叫五分?」、「當時糖鐵的起點與終點在哪裡?」等問題。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但背後卻蘊含著對地方歷史的深層探索,引導學弟妹反思在地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
透過學生之間的問答與討論,他們逐漸發現,每個地景的形成並非偶然,而是歷史、經濟與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提問的一方需要根據史料的整理與詮釋,試圖構建清晰的歷史脈絡,引導學弟妹們建立對歷史事件的正確認知;而回答的一方則必須以現場環境為基礎,觀察周遭的地景與線索,結合課前學到的知識,嘗試拼湊出事件的來龍去脈。
這樣的雙向互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思考與分析能力。
透過五分車鐵道的實地探索,學生不僅了解了糖業興盛時期對二林地方發展的深遠影響,也深入感受了蔗農事件中農民的抗爭與韌性,以及事件背後的多元立場與複雜性。這些故事不僅為學生打開理解歷史的新視野,也讓他們體會到,原來歷史不僅僅是課本裡的文字,更深藏於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與空間。
「聽聞的甘蔗往事」這堂課試圖為學生搭建起歷史與土地的橋梁。課程並非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一場與土地共鳴的體驗之旅,讓學生在騎行中觸摸過去的痕跡,並在互動關卡與討論中,反思殖民時期經濟與權力的交織關係。信天翁學長姐的設計巧思,透過提問與實地觀察,逐步揭示歷史的真相,激發學弟妹對在地文化更深層次的思考與理解。
這堂課程最重要的提醒,是歷史並不只存在於課本或文獻之中,而是深藏在每一片土地、每一處地景之間。唯有透過行動去觸摸它、感受它,才能真正理解其意義,並將這份記憶傳承下去。
想進一步了解如何進行地方文化課程設計▸▸請洽蔗青文化工作室粉絲專頁或來信chiatshenn@gmail.com洽談教師研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