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亞洲父母」的梗。簡單來說呢,他們常有的特徵包括(但不限於):
不過,當我們在玩這個梗的時候,是否曾經想過,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可能也有點「亞洲」?
根據溝通分析(TA)理論,人可以被分為三種自我狀態:兒童、父母、成人。而「父母自我狀態」,源於我們幼時與父母的互動。其中的「挑剔型父母」,會讓人們表現出憤怒與批評。當我們處於此種狀態,會指責的對象不只外部,也包括自己。
再沒有一種批評比自我批評更強烈,也沒有任何法官比自己更嚴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於是,當我們脫離父母,將評價自己的權力收歸自身的時候,也可能在不知不覺間⋯⋯
然後,就陷入了惡性循環:自我貶低→狀態不佳→無心改變→自我貶低。
不過,說到這裡,其實那個簡單的解方已經呼之欲出了!也就是:以自我鼓勵,取代自我怪罪。用正向的心態,建立上升螺旋,先要確保心情不變差,才能保有改進的動力。
假如說,熬夜了,怎麼辦?
當然不會是:先罵自己幾聲,然後趕快上床躺。一邊焦慮,一邊跟自己說:「趕快給我睡著,明天還要早起!」
一般來說,今晚的睡眠品質已經不值得期待了,而且若是又採取上述做法,以後仍可能又陷入同樣的循環。
讓我們換個做法:發現自己熬夜的時候──「欸不是!也太晚了吧!」先喝一口水緩緩,然後告訴自己:「好的,沒事,我剛剛在做什麼來著?阿,影片看太久?那我設個時間上限。好的,明天不會再重蹈覆轍了。晚安世界。鬧鐘設多一點,總爬得起來的。」
最後也補充一個相關的小體悟:
生在世上,不一定要當苦行僧
像我升上大學後,有時(常常(總是))上課分心,即使窮盡了可以做的事情,如設專注模式、做筆記等等,但還是沒辦法總是保持在最佳狀態。到下課的時候,我就會自我檢討。不過到了現在,我越來越願意跟自己說:沒事啦,應該漏掉不多,反正人不用活得太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