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水煮蛋沒甚麼要求,只求全熟的剝蛋妙招。
雞蛋曾經有段害怕膽固醇過高的時代,而後又經歷健身熱愛蛋白質的現在,不久前還有雞蛋短缺成為社會議題的時段,台灣與雞蛋就跟番薯一樣不可分割。
有時可以看見用浸濕的餐巾紙包裹住雞蛋下去蒸煮,蒸煮好後丟進裝好水的盆中,婆婆媽媽就用那訓練千年的鐵砂掌下去迅速的剝完蛋殼,其好處,便是蛋殼會附著在餐巾紙上,容易撥、不易碎滿地。可這樣廢錢、廢手,一顆蛋的成本直接~咻~咻上升。
當然也有人選擇慢慢剝殼~
而我今天靈感來了~便試了一下
當然我不確定不同的蛋及其他熟度能不能行~蛋還是分享一下今天的成功
一顆水煮的雞蛋~放涼~
而我思索著~雞蛋一般剝殼時會有兩層,一層是硬殼,一層是薄膜,而薄膜的存在是更有效率撥蛋的契機。
接著我便對雞蛋的腰身進行錘鍊,將一圈硬殼敲碎
示意圖~中間敲碎硬殼一圈
並在硬殼被敲碎處,用我粗壯的手指將薄膜捏一個小破口
這時用雙手握住兩側的完整蛋殼處
接著,向兩側一拉、一撥白白嫩嫩的水煮蛋就蹦了出來
先前敲碎的硬殼的地方沒有了硬殼緊密聯繫的功能--成了斷層
而為薄膜捏的小破口,可以讓兩側的拉力有個宣洩的地方,不會變成拔河或撕裂傷
我好像為我手中這枚白煮蛋接生了一次呢
成品~硬殼與薄膜依舊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