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內注射(Intraosseous, IO)是一種快速建立血管通路的技術,用於靜脈路徑困難或無法延遲治療的急症患者。IO技術操作簡便且高效,適合需要快速給予藥物、液體或血製品的情境,特別是在兒童和重症成人患者中。
1. 骨內注射的適應症
主要適應症
- 急救場景中的靜脈路徑失敗
- CPR過程中無法快速建立靜脈通路。
- 血管塌陷(如嚴重低血容量性休克)。
- 需要快速給予藥物或液體
- 急性心肺復甦(如腎上腺素、抗心律不整藥物)。
- 液體復甦(如生理鹽水、乳酸林格液)。
- 特殊人群
- 嬰幼兒與兒童: 血管較細,靜脈穿刺困難。
- 創傷患者: 外周血管損傷或重度水腫。
禁忌症
- 局部感染或骨折的部位。
- 過去48小時內同一部位進行過IO插管。
- 骨骼異常(如骨質疏鬆、骨腫瘤)。
2. 骨內注射的常用部位
成人常用部位
- 脛骨近端(Proximal Tibia)
- 肱骨近端(Proximal Humerus)
- 胸骨柄(Sternal Manubrium)
- 特殊設備(如FAST1系統)可用於此部位,常見於軍事或高風險創傷環境。
兒童常用部位
- 脛骨近端(最常用部位)。
- 股骨遠端(Distal Femur)
3. 骨內注射的操作步驟
準備階段
- 確認適應症與注射部位。
- 消毒皮膚,避免感染。
- 準備骨內針與注射設備(如EZ-IO系統)。
操作技術
- 定位與固定
- 插入骨內針
- 以45~90度角,輕壓進針器直到接觸骨皮質。
- 穿刺時感覺到“落空感”後停止進針,表示針已穿透骨皮質進入骨髓腔。
- 確認位置
- 進行沖洗測試(Flush Test):用生理鹽水推注,若阻力小且無滲漏,位置正確。
- 固定與連接
- 用固定裝置穩定針頭,連接輸液管進行液體或藥物輸注。
注意事項
- 插針時避免過深,以防損傷骨骼或周邊組織。
- 每次使用前後需保持設備無菌,避免感染。
4. 優點與限制
優點
- 快速性: 適用於急救場景,通常在1分鐘內完成。
- 高效性: 骨髓腔血流豐富,能快速吸收藥物與液體。
- 廣泛適用性: 可用於成人、兒童甚至新生兒。
限制
- 部分患者可能因骨骼病變而無法使用。
- 若操作不當,可能導致骨折或周邊組織損傷。
- 長時間留置(超過24小時)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5. 案例分析:骨內注射的應用
案例1:CPR中的IO使用
一名45歲男性因心臟驟停接受CPR,嘗試多次靜脈穿刺失敗。
- 處置:
- 在脛骨近端進行骨內注射,成功建立通路。
- 給予腎上腺素與液體復甦,後送至急診室。
- 患者成功恢復自主循環,無明顯併發症。
案例2:多發性創傷患者的IO應用
一名30歲男性因車禍受傷,出現重度低血壓(80/50 mmHg),靜脈難以觸及。
- 處置:
- 使用EZ-IO系統在肱骨近端建立骨內通路。
- 輸注乳酸林格液1000 mL,穩定血壓後後送至創傷中心。
6. 結語
骨內注射是急救場景中不可或缺的技術,特別是在靜脈路徑困難或需即時干預的患者中。熟練掌握IO適應症、部位選擇與操作技巧,並結合正確的後送計劃,可顯著提高急重症患者的治療效率與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