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同時也是南加州大學榮譽教授,他曾提出語言習得理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Comprehensible input,Comprehensible是可理解的,input是輸入,我們獲得語言的唯一方式是理解訊息意思,簡單說就是我們學會第二語言的方式和學會母語的過程是類似的,需要透過大量的聽與讀,並且理解意思才會獲得那個語言。Stephen Krashen 認為語言是自然習得,不是藉由練習學習而來Stephen Krashen認爲語言是自然習得 (acquisition),並不是藉由練習學習而來 (learning)。 --摘自游紹玄老師 學習語言最重要的理論:Comprehensible input
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輸入是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提出的一個理論。它指出,學習者透過理解略高於他們目前能力水平的輸入來習得語言。這種輸入被稱為「i+1」,其中「i」代表學習者目前的水平,「+1」代表語言發展的下一個階段。
以下是其主要方面的分解:
- 輸入(Input): 這指的是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它可以是任何東西,從對話和講座到書籍和電影。
- 可理解(Comprehensible): 這意味著輸入對學習者來說是可以理解的。他們不需要理解每一個單字,但他們應該能夠掌握整體含義。上下文、視覺效果和先前的知識可以幫助使輸入變得可理解。
- i+1: 這是該理論的核心。它表明,當學習者接觸到略高於他們目前理解程度的輸入時,他們就會進步。這種「差距」迫使他們使用上下文線索和其他策略來弄清楚含義,從而導致習得。
可理解輸入的關鍵原則:
(我個人對此原則的解讀是把學習者的心與腦“浸泡”在充滿該項學習內容的環境中)
- 專注於意義: 主要重點應該放在理解訊息上,而不是語法分析或規則記憶。
- 有意義的上下文: 輸入應該在有意義的上下文中呈現,以幫助學習者理解不熟悉的單字和結構的含義。
- 輸入的數量: 學習者需要大量的可理解輸入才能習得一種語言。
- 降低情感過濾器: 學習者應該在學習環境中感到舒適和放鬆。焦慮和壓力會阻礙語言習得。
可理解輸入在實踐中的例子:
- 使用視覺效果: 展示圖片或使用實物(真實物體)來說明詞彙或概念。
- 使用手勢和面部表情: 這些非語言線索可以幫助學習者理解口語的含義。
- 簡化語言: 在與學習者交談時使用更簡單的詞彙和句子結構。
- 提供上下文: 在呈現新資訊之前,給予學習者背景資訊或設定場景。
- 使用分級讀物: 這些是針對不同難度級別編寫的書籍,允許學習者逐步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目前發展較為成熟的學童(K-12)英文閱讀分級標準:
- Lexile 藍思分級系統:主要針對書的語義難度(詞彙)和句法的複雜程度(句子長度)來衡量一個出版物的難易度,由淺至深從0L至2000L,300L以下約是小學程度的英文圖書,國中程度則可以選擇600L,高中程度以上可閱讀800L的英文圖書。建議讀者選書時,選擇高於自己閱讀水平50L或者低於自己閱讀水平100L的圖書閱讀是比較恰當的。
對可理解輸入的批評:
- 很難確定每個學習者的「i+1」到底是什麼。
- 該理論並未完全解釋學習者如何從理解輸入轉變為實際產出語言。
- 一些研究表明,明確的語法教學也可能對語言習得有所幫助。
儘管有這些批評,可理解輸入仍然是第二語言習得中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理論,並且對語言教學方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強調提供學習者有意義且可理解的輸入作為語言習得基礎的重要性。
下一篇我們接下來探討試著以此為基礎,逐步製作學習計畫
運用評量工具測量你的可理解輸入區範圍,也就是i區
訂定學習目標(學習挑戰區)
多管齊下促進從i到i+1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