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s the limits of my world / 我的語言的極限意即我的世界的限極
四
試看下面的一個日用德語句﹕
[Carnap 1931] 英語可譯作「There is nothing outside」,漢語可譯作「外面什麼也沒有」。
與 6.0_2 比較一下即突出了一個差別﹕6.0_3 是一個合乎德語語構的句子,而「nicht」的用法是正當的﹔6.0_2 則僅僅是一個為德語語構所容許的句子,而動詞「nichtet」(以至「das Nichts」) 的用法,就邏輯語法而言,是不恰當的。
就自然語言來說,容許的不必然就是合理 (或恰當)。
6.0_3 只不過是說外面什麼也沒有,6.0_2 卻肯定了本應不存在的東西之餘,還讓「這個」不應存在的東西作出意義不明的動作﹕nichtet。
文如其題,卡納普的分析主要從邏輯語法出發,只探究了「歷史語法中的語構」的一些表面現象。卡納普的「歷史語法中的語構」其實就是日後學界常用的「『自然語言』的語構」。他關注的是邏輯語言和自然語言的區分,但一直至今,少有學者提及的是各種自然語言之間的區分所帶來的問題﹗
以 6.0_1 為例,對英語讀者來說,這個說法沒有那麼礙耳,因為英譯可作
或甚至
也可說順理成章。那是因為英語和德語的語源十分接近,都屬屈折語,更有重疊的地方。
用上古漢語來翻譯海德格的 6.0.1 則可有:
這可能是 6.0_1 的最佳漢譯本,符合上古漢語的結構,至於如何理解 6.0_6 則是另一個問題。
與 6.0_1 對比之下,最為顯著的是 6.0_6 不用繫詞。
如果說海德格的整個形而上學建基於一個繫詞「sein」之上,那可能是個誤會嗎﹖
__________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