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3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習慣化」的力量

我要來大推這本書!

說真的,一開始沒打算買,後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買了,然後最近因為讀墨跑馬的需要,我打開來看了。

其實前面講的蠻生活化的,提到「習慣化」(habituation)這個詞。

很多人可能會把「習慣化」當作「習慣」,甚至以為就像膾炙人口的《原子習慣》裡面說的習慣是一樣的。

不,這裡說的「習慣化」是指,當你熟悉一件事、一個東西時,你開始對它的反應減弱甚至消失。就是所謂的「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習慣化」會怎樣?

「習慣化」會讓你不再對好事感恩,比方說,當你可以上網用公開貼文罵政府,然後什麼事都不會發生時,你就會認為這件事沒什麼。但是,在很多國家,不要說上網用公開貼文罵政府,連在路邊罵一句,可能很快就會有人來「關心」你。於是,你開始認為,你應該可以說任何你想說的話,而且,別人不可以來制止。

又例如,你習慣每天都有熱騰騰的飯菜出現在桌上,於是你不認為煮飯燒菜有什麼辛苦的,覺得「有什麼難的,就是洗洗切切炒炒啊」。於是,你就開始挑剔起每天的飯菜,甚至會說「怎麼沒有肉?」「只有兩道菜怎麼吃?」這類的話。

這樣會有什麼結果呢?

你開始挑剔老婆燒的菜,有一天,老婆氣極了離家出走,你忽然發現,「洗洗切切炒炒」好難,一樣是一塊肉,你做出來的就是「微妙的難吃」,但是你又不習慣吃外面的!

你開始發現謠言滿天飛,到處充滿了真假難辨的資訊,你開始哀嚎「政府怎麼不管」,可是當政府想管的時候,又有一些靠著散佈謠言得利的團體就會開始散佈「政府開始箝制言論」的消息,於是你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所以,「習慣化」不只是會讓你不再對好事感恩,甚至你會不知不覺破壞起這些好事來...直到失去它的一天。

如果知道「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還有下半句的朋友,應該就知道,「習慣化」其實還會帶來更可怕的事情,就是「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就是,瞭解「習慣化」的力量的惡人,可以利用這個力量,讓你一步一步墮入深淵。

怎麼說呢?大概可以從兩方面來說。

第一方面是,有心的人,可以透過所謂的「虛幻真相效應 The illusory truth effect」來讓你弄假成真。

什麼是「虛幻真相效應 The illusory truth effect」呢? ​簡單來說,就是一件事,說兩次比說一次讓人容易相信,說越多次,越容易取信於人。跟這件事是不是真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例如,因為貪污被起訴、被判有罪的政治人物,每次出現在公共場合總是一臉悲憤地說「司法已死」,堅稱自己是清白的,一次兩次,最後就會得到一群相信他的確沒有貪污的支持者,甚至在最後還去迎接他出獄,但是卻忽略了他從政後買的新車、新房以及忽然暴增的存款。

還有,在廣告上一直告訴你,「天然」才是最好的,「無添加」的才是最安全的,一再地重複這個廣告,於是你就相信了,卻忽略了每年有好些人因為吃了「天然」的花生而爆發嚴重過敏送醫院、號稱「無添加」的食品,其實生產過程中並沒有好好把關,並沒有比有添加的更安全。

另一方面是,當權者可以透過「一天變壞一點點」的過程,讓你不知不覺墮入極權的掌控。

一開始是審查即將出版的書,禁止某些言論被提到;

然後開始下架已經出版的書,凡是提到某些言論的都不能出現在圖書館裡;

然後是開始查禁出版那些言論的出版社、報社;

然後是禁止人民組讀書會、集會;

然後...

一開始,你沒感覺,因為你還沒有看到那些書;就算有出版社編輯抱怨,但是你可能認為他只是小題大作、或甚至是散佈謠言。

等到你愛看的書,也因為某些荒謬的原因下架時,你開始覺得不對勁,但是看看身邊,好像沒有人有意見,於是你想,會不會是自己小題大作?

等到某些出版社被查禁因而結束營業,你想反抗,但是卻不知道該怎麼做;而且,禁止集會的命令很快就下來了,所以就算想揪人也無法。

這時候,你要怎麼辦呢?

要怎麼辦?我覺得很難。書裡面雖然提到了一些可行的方案,但我都覺得太難了...

「習慣化」是我們用來保護我們自己,不會造成「感知超載」(sensor overload)的措施,但是,也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對壞事習以為常。

或許,我們能做到的事是,對於那些勇於挺身而出的人,要給予掌聲,而不是賞他們巴掌。


後記:因為「虛幻真相效應 The illusory truth effect」的關係,所以闢謠的時候絕對不能重複說一次謠言,而是要直接給正確的知識。

比方說,要澄清「玉米超過12排就是基改」的謠言,就要直接說「玉米是不是基改跟有幾排無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
5
/5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