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確定脫歐之後,很多制度規則得有對應的調整。但時至今日似乎還沒有都塵埃落定,相關消息請參考新聞。
碳市場這領域只要流通量太小,規模不足的問題會讓整體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強制性規範的排放交易機制 ETS 如此,自願性市場亦然。例如日本就持續在推動日本泰國合作、日本印尼合作等,強化日本本土碳權交易的規模。
台灣國內的碳市場目前是還處在混沌未開的狀態,當前的本土碳權(減量額度)與碳費掛勾,是否能產生足夠誘因等待觀察;同時,與亞洲其他碳市場的合作也還沒太多消息傳出,整體發展趨勢並不是太樂觀。
英國與歐盟皆以 2050 年碳中和為目標,但自 2020 年英國脫歐( Brexit )以來,雙方的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 (ETS) 仍未重新接軌。
由於英國 ETS 市場規模較小且波動性較大,市場對於與 EU ETS 連結的討論愈發熱烈,期望藉此提升穩定性並加速減碳。根據 Energy Monitor 旗下的 Power Technology 分析,這一議題正成為關注焦點。英國較低的碳價導致碳交易收入縮水,預測顯示,與先前估算相比,減少幅度可能達 2,360 萬美元(1,900 萬英鎊)。
SSE 企業事務經理 Sam Peacock 指出,若英國未能與 EU ETS 保持一致,2025 至 2030 年間可能損失高達 1,240 萬美元的收入。Peacock 直言:
「到了 2026 年,當 European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 正式上路時,市場局勢恐將更加混亂。」
相對而言,若英國與歐盟的 ETS 能夠合併,不僅可提升市場穩定性,亦能使碳價趨於可預測。
GlobalData 能源轉型分析師 Clarice Brambilla 指出:
「一個整合市場能有效減少價格波動,因為市場規模越大,碳價訊號就越強勁、越可靠。」
不過,歐盟可能有所顧忌,因為若與英國的低碳價接軌,短期內恐拉低自身碳價,進而影響 CBAM 的成效。然而,無論對英國或歐盟的產業而言,這項整合仍可能帶來長遠利益。
英國的水泥、鋼鐵等高碳排產業出口商,若能與歐盟 ETS 連結,將可免於支付昂貴的 CBAM 關稅,進而降低營運成本。同時,較高的碳價也能挹注更多資金於清潔能源投資,類似歐盟的 Innovation Fund。此外,北海的再生能源計畫亦可受惠於統一碳價,使貿易與投資流程更加順暢。
不過,挑戰依舊存在,特別是在碳價協調方面。目前英國的碳價為每公噸 39.9 美元(32 英鎊),遠低於歐盟的 82.3 美元(66 英鎊),導致市場整合難度升高。部分英國政界人士擔憂,ETS 連結可能影響國家主權。然而,SSE 的 Elisa Fenzi 反駁此說法,強調英國仍能維持決策自主權:「透過適當的政策與法律機制,英國仍可對國內適用的法規擁有最終決定權。」
儘管面臨這些阻礙,SSE 專家認為,只要雙方誠意談判,ETS 連結仍具可行性。隨著 CBAM 即將上路,拖延決策恐將錯失投資與收入機會。
Peacock 強調:「我們不能等太久。」突顯決策的急迫性。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英國220億英鎊碳捕捉與封存計劃:大膽改革還是化石燃料的長期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