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謹提供 7 種起點,懇請您對號入座,或可為您對語文習得的「知識、見識」,以及臺灣社會對其的「常識、共識」,目前在哪個級別,提供科學而具體的參考座標。若能進而改變改善改造您幫孩子安排的英文學習策略,乃至政府逼孩子硬吞的英文學習政策,讓無數年幼的生命,在剛邁出小小步伐時,能少點挫折感,能多點成就感... 'tis an communic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ed.
1. 從沈浸開始。Disney on Youtube.
2. 從對話開始。How are you? Fine, thanks.
3. 從繪本開始。Once upon a time...
4. 從表達開始。This is a book. That is a pen.
5. 從單字開始。Apple. Orange. Banana.
6. 從字母開始。A, B, C...X, Y, Z.
7. 從音素開始。the 44 English phonemes and their CVC combinations
--
任何學習系統的起點,設計者都該注意兩大原則:
一、先簡單,再慢慢變難。
二、先穩定,再慢慢變化。
開頭就難,會讓學習者灰心;
變化多端,會讓學習者氣餒。
而一個會讓五歲七歲孩子,就灰心氣餒的學習系統,是個有心人有志者必須群起改革之的公敵。
--
學習系統的兩大設計原則:先簡單;先穩定。
而英文這個語言的最大特色,跟中文比起來,就是:
1. 音素的咬字困難
2. 音調的變化多端
因此,如何讓初學者的耳朵,不至於應接不暇?讓初學者的嘴巴,不至於手忙腳亂?讓初學者的母語干擾,不至於層出不窮?這才是有基本語言學跟語言教學概念的師長,應該不厭其煩,奮力剷除的教室地雷。
那就讓我們由此觀點出發,審視文前的 7 種起點,為孩子把脈吧。
--
沈浸、對話、跟繪本,都有一個特色:
英文語調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同一位外師,同一首歌曲,同一本繪本,同一句招呼,不要說上次跟這次唸得不一樣了。就連剛剛唸的、跟現在唸的、跟等一下唸的,都會不一樣。不是「可能」會不一樣;是「幾乎一定」不一樣。
這是因為英文的語調,會隨著講者的心情起伏,跟語境的前後重複,千變萬化。
我常說,英文的聲音就是中文的線條;那我來中英雙舉吧。
1. 請洋人從 1 數到 20,他數到 15 左右,語調就會開始變了。
2. 王羲之寫《蘭亭集序》,20 個「之」字,都姿態各異。
--
讓我們回到那兩大原則:先簡單;先穩定。
對於初學英文的臺灣孩子來說,
迪士尼簡單嗎?繪本簡單嗎?對話簡單嗎?
這答案,當然是相對的。
相對於apple, orange, banana, 迪士尼繪本對話,比較難。
至於變化多端,我已解釋:只要牽涉到語調,英文從不穩定。
--
我知道看到這裡,多數人心中,又要浮現那個世紀大謊言了:
「孩子是海棉,多聽就會了;不然美國孩子怎麼學的?我家小孩,只是缺環境。我每天播歌播卡通,免費又省力。我看他每天接觸,到後來,慢慢也都會了。才小學,她就聽懂九成了,還會跟著笑。」
針對這種一廂情願的家長,我只能說,我先救有緣人。
Ignorance + confidence = 都整死
--
This is a book. That is a pen. 雖然是句子,雖然有語調,雖然也可能變化多端,但至少,掌控權在孩子手上。我們可以讓他很穩定地產出正常語境下的正常語調。
因為這不是對白;只是獨白。
變因跟音變都少。
--
同理,apple, orange, banana 的穩定度更高,困難度更低。
再同理,A, B, C, D 的穩定性又更高,難度又更低。
最後,最穩定的,最簡單的,叫做「音素」。也就是44個KK音標。或IPA音標。隨便哪種音標系統都行,反正聲音都完全一樣。
--
這,就是為什麼 SoR 腦科學語文教學法,要把 Phonemic Awareness, 也就是PA, 也就是「音素覺察」,放在第一步;而美加英澳的教育政策,也都認可且背書的兩大關鍵原因:
先學音素最簡單;先學音素最穩定。
It really isn't that complicated.
We learn EVERYTHING this way.
Everything EXCEPT English.
起點,盡量簡單;
起點,盡量穩定。
過程,慢慢變難;
過程,慢慢變化。
--
回頭看看您的孩子吧!
他的英文起點,是這 7 種的哪一種?
你別跟我說:糟糕,蕭光頭,他好像每種都有參一點。
Wen Hsiao - 【 學英文,該從何「說」起?】 在下謹提供 7... |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