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憂鬱症和感冒是不同的,感冒的治癒是回歸到生病前的狀態,而憂鬱症的治癒是從舊有的生活裡擺脫出來。
泉谷閒示是日本著名的精神心理專科醫師,也是泉谷醫院的創辦人和院長。他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並且曾在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師範學院留學,對音樂的精神療癒作用有獨到的研究。自畢業以來,他先後在多家大型精神醫學機構工作,並於2005年創辦了自己的醫院,專門從事憂鬱症的研究和臨床診療工作。泉谷院長熱心於科普活動,透過研討會和講座向大眾宣講憂鬱症相關的知識。
泉谷閒示寫作《憂鬱的力量》是基於他數十年的臨床經驗,旨在幫助憂鬱症患者及其身邊的人更好地理解憂鬱症,並提供具體的應對建議。作者希望讀者能夠理解,憂鬱症並非只會帶給人負面影響,它也可能是一種成長的契機,是一種重要的心理訊號。
《憂鬱的力量》這本書提出了「頭腦—內心—身體」模型,解釋了憂鬱症的本質是頭腦過度專制引起了內心和身體的罷工。書中提供了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的具體建議,包括不要鼓勵患者、不要勸患者出門以及不要告訴他們「不可以逃避」。此外,書中也給出了憂鬱症患者的一些建議,例如接受晝夜顛倒、放棄堅持做完事情的執念以及不要急於回歸從前的生活。泉谷院長強調,憂鬱是一種生活選擇的後果,需要重新審視和改變生活方式,才能從根本上免於憂鬱的困擾。
在《憂鬱的力量》中,泉谷閒示院長透過具體案例說明了對憂鬱症患者的一些常見誤解。
A先生是東京一家大公司的銷售,他意志堅強、勤奮工作,是公司裡的佼佼者。然而,當他無法完成重要訂單後,突然發現自己連拿起電話都變得困難,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最終被診斷出患上了憂鬱症。
常見誤解:人們常認為,患憂鬱症的人是內心過度敏感、性格軟弱,缺乏自控力。然而,A先生卻是個意志堅強的人,這說明憂鬱症並非僅發生在內心敏感或性格軟弱的人身上。憂鬱症患者往往是那些對自己和生活要求很高、長期在壓力下生活的人。A先生的例子反駁了這種誤解,強調了憂鬱症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無論他們看起來多麼堅強。
K小姐是公司的行政人員,一向責任心強且工作一絲不苟。然而,她突然開始頻繁遲到,甚至有一天徹底缺席。儘管她內心充滿自責,卻無法改變這種情況。
常見誤解:人們常認為,憂鬱症患者只要努力一點、堅持自律,就能克服問題。然而,K小姐的例子表明,這種思維並不正確。憂鬱症患者的頭腦和內心之間的通道被關閉,使得他們無法按預期行動,即使內心充滿自責,仍然無法改變現狀。這反映出憂鬱症不僅僅是意志力和自律的問題,而是需要理解和治療的心理疾病。
透過這些例子,泉谷閒示院長強調了憂鬱症的複雜性,以及對患者的常見誤解。我們應該理解,憂鬱症並非僅僅是意志或性格的問題,而是涉及頭腦、內心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失調,並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接納來幫助患者恢復。
在《憂鬱的力量》中,泉谷閒示院長提供了具體的建議,說明了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以下是書中的一些例子:
A先生的案例: A先生是東京一家大公司的銷售,意志堅強、勤奮工作。然而,在他無法完成一個重要訂單後,開始無法正常工作,最終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
泉谷院長指出,常人的鼓勵在憂鬱症患者聽來更像是一種要求,催促他們回歸正常生活,這只會增加他們的壓力和自我厭惡。憂鬱症患者需要的是接納和理解,而不是額外的壓力。對於A先生這樣意志堅強的患者來說,鼓勵只會讓他們更羞愧,加劇病情。
K小姐的案例: K小姐是公司的行政人員,責任心強且工作一絲不苟,但她突然開始頻繁遲到,甚至有一天徹底缺席。
很多人認為,戶外活動對憂鬱症患者有益,但泉谷院長指出,對憂鬱症患者來說,外出活動可能耗盡他們的心理能量,增加他們的焦慮和壓力。K小姐這樣的患者需要的是一個熟悉且安全的環境,而不是強迫自己出門。因此,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等待他們主動走出房門。
憂鬱症患者的咨詢: 泉谷院長在提供咨詢時,經常被憂鬱症患者問到「我是在逃避嗎?」。他發現無論給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都不利於病患的復原。
泉谷院長強調,不應該使用「逃避」這個詞,因為這會默認這是一個壞行為,讓患者感到更多的壓力。正確的做法是讓患者理解他們是在「避害」,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珍愛生命的正常反應。這種理解能夠幫助患者減少內心的自責和焦慮。
透過這些例子,泉谷院長教導我們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強調理解、接納和尊重的重要性,而不是給予額外的壓力和要求。這些建議不僅對憂鬱症患者有幫助,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關心和支持身邊的人。
在《憂鬱的力量》中,泉谷閒示院長提供了幾個實用的建議,說明了憂鬱症患者如何走出憂鬱。以下是書中的一些例子:
泉谷院長提到,晝夜顛倒是憂鬱症患者常見的現象,也可以視為一種心理保護機制。有一位患者在居家療養時申請了大量的安眠藥,因為他晚上睡不著,白天也沒精神,擔心這樣下去無法重返職場。泉谷建議,患者不必強行糾正作息,因為白天醒來會感覺到外在世界的忙碌運轉,這會強化患者與社會脫節的感受,引發不安和自責。在寧靜的夜裡獨處,反而有助於心理能量的恢復。
泉谷院長提到,許多憂鬱症患者在無謂的堅持中耗盡了心力,喪失了自主的世界感受和判斷。要恢復身心的活力,首先需要破除對盲目堅持的崇拜。患者應遵循內心的感受,在想停下來的地方停下來,這種鬆弛的態度對康復十分重要。
泉谷院長見過許多患者迫於經濟壓力或對自我的要求,剛開始療養就想著復工。然而,他們的樂觀預想往往落空,憂鬱症復發,身心俱疲。泉谷解釋,憂鬱症的康復不是簡單地回到以前的狀態,而是創造性地改變生活方式,讓頭腦不再過度緊張,從而保持頭腦與身心間通道的開放。
這些建議強調了理解和尊重身心的感受,並且提供了實際的應對策略。透過接受晝夜顛倒、放棄堅持做完事情的執念以及不急於回歸從前的生活,憂鬱症患者可以逐漸走出憂鬱,恢復身心的健康。希望這些例子和建議能對你有所幫助。
泉谷閒示是日本知名的精神心理醫師。他基於數十年的臨床經驗,總結了一套有關憂鬱症的簡潔、實用理論。在他看來,一個人可以大體上分為頭腦、內心和身體三個部分,其中,頭腦負責理性的分析和決策,內心指代我們的情緒和慾望,而身體擁有基本的直覺反應。憂鬱症的本質,就是頭腦過度專制引起了內心和身體的罷工。
頭腦關注的是“應有的自己”,總是為未來擔憂,以社會的價值為標準,試圖讓我們活出期待被他人看到的樣子。而內心和身體則組成了“實際的自己”,需要極其費力才能勉強達到頭腦繪製的自我形象。基於這套理論,我們在與憂鬱症患者相處時不應給予鼓勵,也不要勸其外出,或是告訴他們不要逃避。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他們的選擇,給予充分的時間和不受打擾的空間。
******【免費下載試讀中】艾螽斯的第一件電子書商品,歡迎免費下載: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roducts/e-book-01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